近期有微信公众号爆料称:被美国知名网站BusinessInsider评为世界上“最让人叹为观止的18家图书馆”之一,位于北京怀柔交界河村的篱苑书屋,在接受读者捐赠几年后,竟然满屋都是盗版书。在这篇名为《满是盗版书也能当最美图书馆,篱苑书屋打了所有读书人的脸》的文章中,“做书”以图文形式列举了在篱苑书屋中发现的盗版书,包括封面和内页出版社不一的《白鹿原》,封面山寨、内文中英文夹杂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假出版社出版的30多位畅销名家的大精选集,把腰封印在封面上的《1Q84》,把7本糅成1本的《藏地密码》,等等。
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篱苑书屋发文向广大读者表达了歉意,义务馆长潘希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在近期邀请志愿者和朋友整理书屋的所有书。最新的消息是,昨天北京市怀柔区文委执法人员对书屋进行了现场核查,责令书屋暂停营业,并对涉嫌侵权盗版图书进行取样鉴定。
反盗版,这是所有图书馆和爱书人的共识。但对于一个私人捐建,扎根乡村,以公益为目的的图书馆来说,最初从正规渠道购买、专业知识分子捐赠的7000册书,怎么就变成书架上惨不忍睹、盗版云集的场面,这个问题值得追究。而由此也引出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乡村图书馆、图书室或文化站作为农村地区基本文化服务设施,其日常管理、运营,图书的流通和打点,应有怎样的制度规范、专业配套和经费、人员支持,才能避免篱苑书屋面临的窘境?
实际上,要说篱苑书屋是正规的“图书馆”,我觉得其实难副。这是因为,图书馆必须有基本的软硬件门槛。藏书自不必说,量不是问题,关键是质。除此以外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图书更新率和更新速度,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由专人挑书、买书。其次是有一套图书管理的系统。现在大一点的图书馆都普遍实现电脑化管理了,规模较小的图书室,做好起码的流通登记,标明图书来源(购买渠道、捐赠者姓名)还是需要的。再次就是运营所需的桌椅水电费用,人员薪酬。简而言之,要办正规的图书馆不容易。以此而言,篱苑书屋并不是正规的图书馆,甚至连小型图书室管理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
如果有基本的登记制度,这些盗版书是哪儿来的,就算是捐献,或者读者交换流进来的,通过检索都能查清,谁该负责也好明确。可就因为管理上一笔糊涂账,让无图书馆之实的公益项目承担了图书馆承担的社会、法律和版权责任,被责令停业,实属冤枉。它最初不过是想给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一个看书的地方。公号爆料的文章,把“最美图书馆”跟“盗版”两个抢眼词汇并列而制造对立,激起读者的义愤。可是,一家没有管理系统,也无常设馆员的图书馆,能叫图书馆吗?满足于盗版书的猎奇式批判,还不如就事论事,多关心乡村文化设施如何有效管理、持续运营。
眼下但凡条件好一点的乡镇、村委会都会设立农家书屋,但现状是,这些图书室大多常年闭门谢客,图书老旧。篱苑书屋试图另辟蹊径,以民间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出一分力,本是好事。无奈图书馆责任人不明确,村民积极性未调动起来,书屋反倒因“读书”“设计”“乡村”几个小资关键词,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争相前往采风的乡野风景,本末倒置。如何让图书馆乃至书籍本身,成为农村和农民生活有机的一部分,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解题。麦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