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成为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发地区。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实际上大多是跨国公司在感受到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之后舞出的知识产权“大棒”。跨国公司常常通过提出巨额赔偿要求、在多处法院起诉、拖延诉讼,企图利用高额的诉讼费和赔偿金制造心理压力,使我国企业不战而退。同时,对方也常常摆出和解姿态,诱导我国企业在所谓“和解”中签署各种苛刻的条款。统计显示,过去5年中,中国连续成为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大的国家。而众所周知,“337调查”是美国借知识产权之名、保护其本土企业的司法途径。
7月4日,由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法学院合作举办的“首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研班”)在华东政法大学正式开班。此次高研班课程对接当前欧盟最高知识产权标准,内容设置突出欧盟专利、版权和商标的知识产权法律设置与实践,结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热点开展案例研究,为国内知识产权领域法律参与者,提供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切实有效的实践培训。
此次高研班也是上海率先开展的以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引入高端涉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育一次重要尝试。开班仪式上,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SITISC)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法学院签订了培训课程合作协议。首届高研班经过报名与筛选,有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国内知名涉外律师事务所等8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多双边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的核心议题,以及我国开展贸易救济、吸收外资、‘走出去’战略实施中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立了由商务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多个部委组成的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统一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开班仪式上,国家商务部驻上海向欣特派员说道。
“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必要性对上海来说更为凸显。”市商务委申卫华副主任介绍说,上海的科技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非常大,近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技术贸易,特别是技术进口规模增长迅速,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力度不断加强。2016年,上海技术贸易合同金额达98.77亿美元,其中,进口42.79亿美元,以专利技术的许可、转让为主的进口规模高速增长,技术引进结构更趋合理。同期,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产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占货物贸易出口规模比重已经超过42%,通过加强技术引进与知识产权保护,上海贸易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与此同时,随着上海双向投资高速增长,特别是产品、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市场风险防范和自身知识产权维权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16年上海技术贸易出口规模近56亿美元,对技术进口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日益增长。上海也是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省市,随着上海企业在海外规模扩张,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以及投资国的国内知识产权法律也产生了具体对接需求。
申卫华也坦言,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遭受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国外对我发起的各种贸易调查不断增多。从上海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来看,1986年至今,美国发起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337调查170起,上海企业涉案36起,占调查总数的21.2%,且这一数目呈逐年上升态势。在2016年美国启动的21起涉华337调查中,涉及上海调查案件5起,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电子设备等领域,“知识产权各类贸易调查对国内产业影响不可小觑。”
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是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下,依托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设立的地方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公共服务平台。近3年来,基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国际纠纷企业提供了案件协调、诉讼争议调解、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工作,特别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调查和风险防范方面,为企业争取在国际市场合法权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栏目主编: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