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雪碧”的“雷碧”,模仿“星巴克”的“星巴客”,模仿“娃哈哈”的“哇哈哈”……尽管这些看似“山寨”品牌的字眼,已经被某些正规公司为了防止品牌被“山寨”而注册,但是,还是无法阻止不法商家利用这些相似字眼来造假。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山寨”品牌,还有“粤利粤”、“脉劫”、“旺子牛奶”、“康帅傅”、“蒙的牛”、“娃啥啥”……这些“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上并不鲜见,甚至有些在城市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康帅傅”。它们大多并不是出自那些正规厂家注册的“山寨”品牌,而是真正的伪劣食品。
除了以上这些“山寨”食品,五毛一包的辣条、一块钱一包的巧克力、冒着浓浓黑烟的油炸出来的油条……这些三无产品的泛滥,也是农村食品安全触目惊心的现实。
在经历过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让我们“谈吃色变”的那几年,或者这些微不足道的“山寨”和廉价三无食品并不足以掀起大众内心的涟漪。但,当你看到这些“山寨”食品和“五毛零食”被一个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塞进嘴里,还露出美滋滋的笑容,你是否还能如此心如止水?
“能吃死人的东西少见,但吃不死人的假东西、毒东西遍地都是。”这是一位农民在面对媒体采访所说的话。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毒豌豆、过期的“山寨”牛奶和变质的假冒火腿肠等无数起儿童营养餐中毒事件,无一不是发生在农村和偏远小城市。
因此,有一个事实已经非常明晰:农村早已沦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吃穿住行——吃为首,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那些偏远的农村,在生活拮据到对食物的要求还停留在吃饱阶段时,哪还会有人在乎质的好坏?当对价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物美,廉价的食品自然成为他们满足生存需要的首选。
对贫困现状的不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打工,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因为对食品安全常识的缺乏,面对形形色色的包装食品,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品牌的真假。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山寨”和三无食品又怎能不趁虚而入?当他们受到“山寨”和三无食品危害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消费维权”一说,只能独自承受三无食品带来的病痛和医疗花费。
信息的滞后、群众消费维权意识的落后,再加上狭窄的消费维权渠道……种种局限性造成的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让唯利是图的不法商贩在超额利润诱惑下更加有恃无恐,将贪婪的脏手一再伸向农村。也正是因此,才造成了“黑窝点”和小作坊在农村泛滥成灾,假冒伪劣食品“满天飞”的现象。
一篇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媒体的口诛笔伐并未换来食品乱象的减少。尽管关于整治“山寨”食品和五毛零食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却收效甚微。频发的农村儿童集体中毒事件、农村癌症高发的相关报道不断提醒着大家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事实也一再证明,过往的经验不足以撼动农村食品乱象的根基。
如何斩断“黑窝点”和小作坊生产“山寨”食品的利益,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山寨”和三无食品,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水平,同时也需要普通大众共同努力。
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大其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望而却步,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让他们主动去对“山寨”和三无食品说“不”,才能从根本上压缩“山寨”和三无食品的生存空间。
确保人们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这是一个社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