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多时间过去了,因一场涉外专利纠纷,笼罩在菲思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空的“阴云”逐渐散去。但公司总经理蒋辉对发生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ConsumerElectronicsShow,简称CES)上的一幕,仍然记忆犹新。
展会第二天,也就是当地时间2016年1月7日,因美国同行FutureMotion举报涉嫌侵犯专利权,当地法警没收了菲思特展台的Trotter独轮自平衡滑板车样品、标语和宣传材料等物品。现场媒体一拥而上的“长枪短炮”,一下子晃晕了他的眼。“出国参展三四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蒋辉说。
随即,彭博社、BBS(英国广播公司)等数十家国外媒体纷纷报道称,“一家来自中国常州的企业涉嫌侵犯美国FutureMotion公司的专利”。一时间,菲思特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反面教材”,备受关注。
蒋辉告诉记者,菲思特参展的Trotter独轮自平衡滑板车,自2014年就开始自主研发,于2015年2月申请国内专利,当年8月获得5项专利,12月份已申请PCT。“因为之前有过经验教训,所以我们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专利的申请。”
早在2015年,菲思特就带着一款“扭扭车”(两轮平衡车)亮相CES展。回国后,菲思特发现国内某公司已经申请了其中一项专利,当即停止了生产销售,重新投入300多万元,研发新一代独轮自平衡滑板车。“CES展被认为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风向标,我们的新产品之所以到2016年的展会亮相,就是不愿产品设计被抄袭。”蒋辉说,被美国公司指控抄袭,是他们没有预想到的。
尽管还没有正式销售,但当时Trotter独轮自平衡滑板车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显示的批发价格为550美元,而美国公司相关产品的售价是1499美元。“如果我们出口美国市场,会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蒋辉认为,美国法院在并未取证裁定的情况下直接没收展品,媒体大肆报道其侵权,有失公允。
据统计,2016年参加CES展的企业中,近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突发事件给中国企业贴上了‘山寨’的标签,影响相当恶劣,我们公司当即决定应诉。”出于对产品的信心,从收到临时禁止销售令的应诉通知开始,菲思特就积极联系律师事务所,准备应诉材料。历经一个月的相互举证,剧情出现“大反转”,对方公司于美国时间2016年2月4日下午,向内华达州的美国联邦法院提出撤诉请求。
“对方主动撤诉,相当于我们赢了这场官司,但并不意味着‘胜利’。”蒋辉说,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延续至今。“对方利用一次专利纠纷打响了世界知名度,而我们包括诉讼费在内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美元,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因为一起涉外专利纠纷,这款原本有望成为2016年“爆款”的产品,最终仅销售了500多台。“其实,我们应该在申请国内专利的同时申请国际专利,但相比国内,国外专利申请费用相对较高,所以推迟了申请,埋下了纠纷隐患。”蒋辉说。
庆幸的是,这次涉外专利纠纷,并没有让菲思特失去“走出去”的信心。“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款新的产品,吸取之前教训,在研发之初就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检索分析,来规避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可能产生的专利侵权风险,下一步将加强专利布局的能力和专利运用技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菲思特的遭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区科技局知识产权科科长殷亚红说,涉外专利纠纷中不乏“以知识产权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因素导致的海外专利“危局”。但作为企业来说,做好产品出口目标国的专利布局,排查专利侵权风险,才能有效降低专利诉讼的发生概率。“对知识产权概念足够清晰的认识与建立,是企业安全‘走出去’的前提条件。”
记者诸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