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社科院最近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披露,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如果仅仅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似乎应是位居“世界首位”的,然而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亦或是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换言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局面何以出现?又该如何破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熊丙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把专利的申请书作为评价教师或者研究人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现在有的科研人员就是为了专利而专利,还有一些机构会帮助这些老师和科研人员去申请专利。他们只在乎能否申请到专利,而不在乎专利是否有价值,包括一些专利的审查机构也并没有严格的关注这个专利是否具备创新价值和运用前景。
一个专利如何能成为专利?首先它要有创新价值,其次它要有产业价值。现在我国只在乎专利的数量,不在乎专利的质量,我们急需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都应该关注成果的应用导向、应用价值,不应该只把专利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必须改变这样一个评价体系。要想改变这个评价体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也就是说,它不应该由行政部门进行评价,而是应该由学术机构、专业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价。
第二,有关的专利审查机构也应该严控专利申请。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在国内申请了发明专利后,再去申请海外专利的积极性很小,并且在海外的受理比例也很低。这与美国、日本、韩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就证明我们的机构在审查专利的创新价值时是不认真或者不严格的。因此今后这种专业性机构也必须严格控制专利的申请,我们宁愿要少一点专利,但是每一个专利都应该有很高的质量。
产学研要想进行很好的互动,必须要搞清楚几个关系:第一,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它如何坚持最终的应用导向?我们不要把论文或者专利当作评价的指标,我们的评价体系必须转变。
第二,产学研的合作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产学研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让成果要走向市场,产生价值。”
关键词:专利;创新
中国专利申请泛滥利用率不高许可实施率仅2%
专利许可实施率也能够反映专利实际使用情况。从2012年至2014年,全国共授予国内专利2787707件,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仅为56067件,仅占授权专利比例的2%。该数据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
三星新专利曝光:环形屏幕显示时间天气
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了一项三星提交的新专利。专利文件显示,三星发明了一种采用环形屏幕的智能手表。
少年科学家发明“吸油海绵宝宝”申请香港专利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礼于12日举行,夺得“少年科学家奖”的梁镈谦发明“吸油海绵宝宝”,环保又实用,正申请香港专利。梁镈谦表示,“吸油海绵宝宝”是利用椰子水、柠檬汁及砂糖的化学反应,能吸收自身容量五倍的油污,形成凝胶状的油污经处理后,可还原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