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一所小学校,虽然学校位于县城郊区,但早已划归城区,近几年生源暴涨,小小的一所小学学生人数三四年间翻了一番,已经超过1000人。附近二三百米内还有3家幼儿园,大概有七八百幼儿入园。学校辐射范围较大,有些学生的家距离学校七八里,学校附近两公里内居民也超过5000人。学生多了,生意就来了。每天上下学,学校门前的电动助力车和三轮足足有几百辆,简直要把路封了。卖各种早点和小吃的摊点和门店也异常红火。
我也看到了机会,但不是经营三轮车和早餐店,而是在学校附近开个儿童书店。这里跟城区隔条河,离新华书店七八里,极少有人来摆书摊。哪怕平均每个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一年购买5本书,生意就可以了。而且,店铺十几平方米就够,投资也不需要太多,我盘算着先进四五千元的货就可以了。
2016年秋季开学前,我帮亲戚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个儿童书店。我在网上搜到几份可靠的推荐书目,比如有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让亲戚按照这些书目,购进几百种国内外儿童经典名著、优秀儿童绘本、儿童科普图书等等,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注音图书。即使从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说,这个小书店也应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然而,我的预想过于乐观了。从开店到现在的5个多月里,尽管图书基本以六折左右出售,大部分日子都没有一个顾客进门,偶尔进店的顾客也大多“不识货”,嫌书贵,他们总是说,县城一个批发市场的书更便宜,并不在乎什么正版盗版,有人说,“正版盗版不都一样读吗?”“幼儿书就是哄哄小孩子而已,有个画能看不就行了。”平装绘本就嫌贵了,精装的亲戚根本不敢进货。更不用说,这些顾客也不会讲究图书版本的优劣,对图画的艺术也毫不在乎。有些孩子想要书,亲戚放学时常常把书摆在店外,很多小学生围着翻看,但家长却不舍得买。还有让人更尴尬的,不时会有人进店要买作业本和文具,还有要玩具的。
我不时到书店了解情况,也留心观察过,不少小学生走过书店门口,眼神里没有一点兴奋,显然想都没想过进书店看看。很多小学生每天买零食可能都要花四五元钱,但越是这样的学生,越不喜欢读书。有些学生每天进零食小卖部三四次,一星期也未必会进书店一次。而学校的图书室也较少开放,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一间图书室,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老师们也很少向学生推荐什么图书,除了比较流行的书,很多经典名著小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至于幼儿阅读,家长们都说孩子不识字,不需要读书,而图画书也极少有人买,我还听到有家长说,“孩子自己看不懂,还得大人给他讲”,那意思就是嫌麻烦。幼儿园同样缺少“阅读”,孩子们除了所谓的幼儿教材,很少看书。所以,绘本基本没人要。
好多人都建议小书店主营教辅,的确,只卖“作文选”,开学一个月就能赚上千元,可我对教辅一直不“感冒”,忽略了这方面的信息,让亲戚错失了赚钱的机会。其实,城区几所中小学门口都有书店,全是经营教辅的,虽然有一些儿童图书,也乏人问津。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给学生课外阅读留的时间不多,有些家长对课外阅读甚至反感,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有家长带孩子进书店,只买作文选试题集之类“对学习有好处的”,其他图书根本就不让孩子看。
也有人说,现在都知道网上购书便宜,图书实体店正在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做生意怎么能逆流而上?何况手机电脑上电子书不计其数,小学生读书条件方便着呢。但我曾经在这所学校学生中做过小调查,读电子书的并不多,网购图书的也寥寥无几,因为这里基本还算乡村,网购还不是很方便。显然,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没有多大兴趣。
所以,每逢双休日,亲戚便带着书到河边公园门口摆摊,因为那里会有很多城区的中小学生。但地摊生意给很多人印象不太好,有人看都不看就来一句“盗版”,有人则一味压价,生意做得很累人。而且每次去也只卖十来本书,远不如旁边卖玩具的。有几次亲戚也捎带了一些玩具,结果,玩具比书卖得多,后来亲戚每次都带些玩具,好歹不至于白站一天。
寒假前,我鼓励亲戚,孩子们有了压岁钱,应该会多买几本书吧。然而,直到现在,书店的气氛跟天气一样清冷,拿了压岁钱的孩子们买鞭炮买零食买玩具去娱乐场,就是没几个进书店的。亲戚有些不耐烦了,我也帮不上忙,也许不久后,这个小书店就会关门了。
也许一个小小的儿童书店的命运算不了什么,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远低于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其中,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7.19本,较2014年减少了1.26本。在全民阅读工程成为国策,在儿童成长关系国家未来的大背景下,一个儿童书店的命运是否值得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