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很重视关于鼓励双创经济发展的社会呼声,陆续完善了相应的减税和奖励政策,对于双创经济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减税和奖励政策颁布后,很快催生了相应的投机做法。据《广州日报》1月23日报道,今年的广东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就谈到了“企业买专利”只为享受政策优惠的怪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家瑞说,有些企业找中大买专利,还保证不使用,说白了就是拿来申报减税和奖励。
买专利套取政策优惠和奖励,这样的投机做法,肯定有危害。一来挤占了宝贵的科技扶持发展资金;二来会滋生更为突出的浮躁风气;三来还会导致科技成果的闲置,使之不能在应有的时限内实现转化。
但是也要看到,上述投机做法之所以得逞,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地方的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制定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显得粗糙。为什么风险投资机构不担心受到企业、创业者的这类忽悠?是因为风险投资机构会进行审慎的投资调查,还会建立明晰的约束条款。而在国内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缺乏相关的项目前景调查、技术审查、商业可行性分析的能力,又没有致力于委托独立第三方调查评估等方式进行排查,而在向企业提供减税和奖励支持后,也没有进行后续的跟踪关注。此外,一些地方更加看重每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据,满足于统计数字“好看”,没有注重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这样一来,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本身就成为了刺激部分企业、创业者道德风险的来源。
如果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增加值等等的统计数据,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就很可能误导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放下身段向风险投资机构学习经验;还有,扶持配套资金的使用要有一个定期评估,发放了多少、产生了多少效益、主管部门后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也要纳入评估。
郑渝川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