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苹果效仿腾讯 美科技公司开始“山寨”中国同行 海南省曝光13起违法食品药品广告 安徽省食药监局通告11批次不合格食品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开展五四知产青年说活动 商务部:数字贸易、版权交易、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出口成为新增长点 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商务部:美限制华为专利法案是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 分割转让近似商标是否导致转让合同无效? 莫让章丘铁锅“亡”于盛名之下 江苏省质监局抽检洗衣粉和洗衣液合格率为74.1% "联创、联投、联营"打造国产动漫产业联盟 “鳄鱼”图形商标纠纷持续发酵 把知识产权变成“点金棒” 福清龙翔状告昆明煌达实验学校侵权 最高检副检察长雪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 广西南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3.6万件 位居全区首位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28批次电力电缆产品样品 不合格3批次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下半年全国肥料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 打击电商假冒侵权任重道远 谁来给老字号商标保护打补丁 废止“著名商标”的必要性 宁夏食药监局:4批次饮料抽检不合格 深圳检察机关今年将探索建设知识产权专门检察机构 北京海淀:保护知识产权打好“两张牌” 中消协确定2017年消费维权年主题:网络诚信 消费无忧 2011年欧盟盗版软件造成损失超百亿欧元 江苏太仓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专利服务进企业活动 甘肃:侵权盗版信息将被纳入征信系统 山东沂源县市场监管局: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行为保全制止商标恶意抢注的可行性 黑龙江抽检:大兴安岭富林野生蓝莓冰酒不合格 俏江南上市又遇障碍 陷入系列商标纠纷 TRIPS知识产权豁免谈判结果仍不确定 甘肃省部署召回不合格银杏叶药品 上海市食药监局:2批次肉制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海南万宁“兴隆咖啡”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了 辽宁沈阳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餐饮食品(油条)抽检不合格 德国法院判苹果专利侵权 苹果尚未表态 新疆乌鲁木齐市食药监局:2批次食用油抽检不合格 京津冀联手保护家居知识产权 柬埔寨警方销毁60吨假冒化妆品 埃米纳姆对新西兰执政党提起的诉讼案结案 山东菏泽这三家企业被处罚!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欧洲法院拒绝保护KitKat商标 “明厨亮灶”让食品安全看得见 《2019年贵州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白皮书发布 如何判断中英文组合商标与中文商标是否近似? 江苏印发2016年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抽检849批次食品 不合格样品8批次

如何才能消除“职业打假”的争议

关于“职业打假”是否应受法律保护的争议,隔段时间就在公共舆论场上论战一番。最新的争议由头来自于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份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意见稿”第2条提到,“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不少媒体据此认为,“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

作为实施“消法”的行政法规,“条例”并不能超越“消法”本身。“消法”对消费者的定义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认为“职业打假人”不是“消费者”的一大依据就是: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其目的在“索赔”而不在“生活消费”。但事实上,要区分购买商品的人究竟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其实很困难。比如,我买了一只手机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送礼。这是不是“生活消费”呢?如果这也算,那么再比如,我买一只手机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就是替别人代购赚点差价,这算“以营利为目的”,还是“生活消费”呢?毫无疑问,上述例子中,购买手机的自然人都是“消费者”,都应受到“消法”的保护。

对消费者的定义之争,最高人民法院早已有了答案。2013年,最高法在《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一“规定”被舆论普遍解读为:替“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支起了“保护伞”。

当然,最高法的上述司法解释也引发了争议。所以到了2015年6月15日,最高法借通报10起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之机,由民一庭负责人就“职业打假”问题专门作了释明:实践中对于个人和单位“知假买假”应当区别对待。首先,消费者是指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个人。个人“知假买假”的,应受到新“消法”的保护。从法律上讲,新“消法”并不否认个人“知假买假”,个人打假当然具有消费者资格,诉讼中应按消费者对待。从公平的角度讲,经营者生产或者销售合格商品是其法定义务,个人打假者支付了商品对价,理应买到合格商品。如果他买了假货,有权依照新“消法”向经营者主张权利……

或是因“职业打假人”受到了最高法司法解释的鼓舞,“知假打假”的案例在媒体上又多了起来。北京就有媒体近日曝光了一批专到超市调包求索赔的所谓“恶意打假人”。但通过把自带的假冒伪劣商品与商场内的合法商品调包,然后再故意“知假买假”向店家索赔,这完全不是“职业打假”,而是“职业敲诈”,和“知假打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拿借“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的个案来否定“职业打假”对市场的净化作用,实是以偏概全。一些商家试图摆脱“知假买假”者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故意扩大诈骗个案,并呼吁监管“职业打假”,显然也是打错了靶子。

打击敲诈勒索和支持知假买假,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单选题。打击敲诈勒索更多是刑法的事;支持知假买假,“消法”及实施条例则不能含糊。对工商部门而言,其本负有“打假”的职责,在“消法”实施条例的制定中也有自己的部门利益。“职业打假人”打了商家的假,其实也等同于打了法定打假部门的“假”——如果法定打假部门能够做到常态化的不“假”打,哪还会有“职业打假人”的生存空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