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发布的“2015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显示,87.8%的工程师有兴趣投入创新活动中。中国工程师普遍对自己的创新活动充满自信,这很大程度来自工程师创新环境的改善,这种改善不仅来自于国家宏观层面,也来自于企业中观层面及工程师个体微观层面。
哪些企业因素对工程师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63.7%的工程师首选“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其次是“团队和谐的氛围”(63.6%)。管理模式更为灵活,参与项目决策或一线实践的机会增加,也是激发工程师创新的重要因素(58.2%)。
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工程师在近一年的时间中,近九成工程师参与或领导过创新案例,但高达七成的工程师没有参与过高精尖项目或国家宏观方向项目;虽然近一年来63.2%的工程师获得过专利授权,但未获得欧美日发明专利授权的工程师占比达到86.5%。这表明,中国工程师要实现质的重大突破,将工程师的创新热情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乃至形成全球竞争力,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在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工程师及所在企业具有创新动力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政府哪些政策对工程师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时,近六成(59.1%)工程师首选“知识产权保护”。
接下来依次为:鼓励企业培养创新人才(58.9%)、构建技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共享渠道(52.4%)、产业政策支持(46.0%)、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42.4%)、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41.1%)。
在企业层面影响工程师创新的因素中,61.1%的工程师期待加大设备及经费投入,58.1%的工程师希望完善支持工程师创新的内部流程,52.8%的工程师希望企业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推广,50.9%的工程师希望增加实验设备等硬件投入,41.2%的工程师期待增加生产一线实践机会,36.0%的工程师希望企业重视与客户的沟通交流。
《2015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研究报告》研究小组以近一年来工程师获得的专利授权数为比对依据,将获得专利授权数前200名的工程师数据与全国数据进行比较,对这些优秀工程师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活动及创新绩效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发现,在创新方面表现优秀的工程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第一,企业能否为工程师提供参与创新的机会,对工程师创新能否取得成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优秀工程师在研发经费和职业培训方面获得更多的企业支持;第三,优秀工程师在工作年限及教育经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从地域上看,二线城市的工程师正崛起为新的创新力量。重庆、大连等二线城市工程师创新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支持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为其他二三线城市利用其后发优势,挖掘其创新的潜在价值,提供了借鉴。
从行业上看,汽车、通讯等行业的工程师创新动力强劲,工业领域其他行业的创新能量有待释放。调研显示,近一年来,这两大类行业工程师创新行为受政策导向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政策的引导下,工业领域其他传统行业的创新能量也将进一步释放。
本次调研报告由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领军企业TEConnectivity,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发布,旨在推动全社会对中国工程师群体的创新活动进行持续关注,并为企业完善人才培养和创新等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4年6月~2015年6月,全国1219位在职工程师参与此次调查,覆盖国有、外资或合资、私营、集体等各个类型企业,在行业领域上涵盖汽车制造、通讯、机械设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