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受社会关注的7家中国企业自发成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称稀土联盟)在涉外专利诉讼中获得初步胜利,日立金属株式会社(下称日立金属)的两件核心专利被美国专利商标局裁定无效。
在国内,四家宁波稀土永磁公司于2014年底联合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日立金属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垄断。案件目前仍在诉讼中。
海外诉讼初战告捷
国内稀土永磁公司与行业巨头日立金属的恩怨纠葛多年。2012年8月,日立金属及其在美关联公司,就4件“烧结钕铁硼”的工艺专利,在美国提出针对全球29家公司的“337调查”(案件号:337-TA-855),其中包括4家中国公司。2013年5月,3家中国公司与日立金属达成和解,同意支付专利费和视销售情况的“抽头费”,从而取得日立金属专利许可。(本报2013年9月6日曾作相关报道)
据悉,“烧结钕铁硼”是永磁材料的一种,属稀土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在风电、电动机、磁悬浮等领域,近年来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
2012年8月,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立稀土联盟,对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实施反击,在经过1年多的紧张准备后,稀土联盟赴美国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日立金属“烧结钕铁硼”的核心专利无效的宣告请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件日立金属的核心专利6491765号和6537385号在美国被裁定无效。
反垄断之诉道路漫长
稀土联盟中的4家宁波企业则于2014年底在国内起诉日立金属构成垄断。“形势也向好的方向发展。”原告之一的宁波同创强磁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良对外表示。赵红良还表示:“日立金属在核心专利的有效期内将核心专利与外围专利相捆绑,使得被许可企业在核心专利权有效期保护届满之后,仍然不得不受到外围专利的限制。”稀土联盟称,对日立金属近400件现行有效专利逐一分析后发现,日立金属拥有的专利远没有其声称的那样强大。业内人士还称,日立金属在2012年核心专利权有效期临到期前发起“337调查”,又迅速与3家中国企业和解的行为实际是虚晃一枪,造成其专利仍有威慑力的假象。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利制度为技术保护提供了合法垄断权。为防止权利人滥用专利权,法律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地域和权利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在专利权有效期届满的情况下,企业变相延长专利保护期限,利用专利制度达到企业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市场的目的,确实可能涉嫌触犯反垄断法。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善于利用法律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对跨国企业的专利战术保持警惕,在遭遇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可以从华为诉高通垄断案、宏远公司抵制欧司朗案等案例中借鉴经验,面对跨国企业的专利滥用,可以寻求相关部门帮助,抵制其权利滥用行为。
据了解,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我国反垄断案件数量呈逐年增长之势,它包括两种主要救济方式,反垄断民事诉讼和行政执法。有专家指出,滥用专利权情形一般包括:在获得专利授权后,价格歧视、搭售、独占性回授;拒绝许可;在专利联盟(专利池)中滥用专利权;在技术标准中滥用专利权,包括拒绝许可、高价许可或恶意规避披露义务;滥用申请权;滥用诉权,包括恶意提起虚假诉讼。
“但并不是所有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都能被认定为垄断。判定知识产权垄断行为需要有充足的证据和论证,以证明相关企业的支配地位。所以宁波稀土企业诉日立金属垄断一案,在具体认定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来小鹏表示。
自主创新掌握主动
有媒体将这场诉讼形容为“为了争取生存权和市场份额的绝地反击”,事实上,来自技术层面的压力似乎更为严峻。把稀土功能材料转化为元器件和零部件,一直是我国稀土产业链延伸的瓶颈和短板。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指出,如果把稀土氧化物、金属等作为上游产品,稀土材料作为中游产品,稀土元器件作为下游产品,那么可以概括为“上优、中良、下差”。
我国稀土出口以原材料为主,日本是最主要市场。业界有人评论,中国还未掌握高档产品生产技术,沦为日本稀土原材料“附庸”。有媒体此前报道,在高性能钕铁磁石领域,日立金属和信越化学分列第一和第二,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和四成以下,TDK在高性能钕铁磁石排名第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今年5月,在我国撤销稀土进出口关税后,日本稀土进口量持续增高。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出口稀土3659吨,同比大幅增长103。39%,
据统计,目前我国钕铁硼产量年约10万吨,200多家钕铁硼企业中,除中科三环、安泰科技、宁波韵升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业界人士分析,钕铁硼行业竞争特别是低端产能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目前大多是人工生产,而日立金属拥有的绝大部分专利保护涉及生产流程或者产品的机加工、电镀等,这些工艺很大部分涉及自动化生产。
从事稀土研究工作多年的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深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我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公众认为稀土永磁核心专利权有效期届满似乎是我国企业在该领域的重要机遇期,事实上日立金属在稀土永磁领域的专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专利网,诸如工艺、成分等专利保护期也是20年,同样形成了贸易壁垒。再加上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稀土永磁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国际规则已定,中国企业若想赶追拥有基础专利的跨国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小鹏建言,中国企业现阶段可考虑绕过跨国公司的基础专利,采取其他方式生产产品。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对自身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进行尽早的全面保护,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有专家表示,中国企业研发自己核心技术的难度无需赘述,研发基础薄弱,资金匮乏,要取得世界承认而成为世界标准更是困难。所以可以考虑借鉴日本当年的经验,在别人的核心技术上进一步取得自己的衍生专利,形成“第二专利”,然后用第二专利与第一专利的所有者交叉许可,这就避免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在进行交叉许可的时候,还需注意各国反垄断法中的“垄断协议”。(本报记者祝文明实习记者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