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贵阳市民就会发现,街头水果摊上随处可见“永乐艳红桃”的身影,价格也是千差万别,从3块到8块不等。然而,此时,永乐艳红桃的红点才刚刚膨起,距离上市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这些艳红桃都是假冒的,水果摊贩都想借着永乐艳红桃的名声增加销量。”谈到此事,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村支书龚道祥显得既气愤又无奈,“这一个说明永乐艳红桃在贵阳还有一定知名度,同时也证明我们的品牌辨识度不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其实,永乐艳红桃是有品牌的——2003年,为了提升永乐艳红桃的知名度,永乐艳红桃就注册了“永”牌商标。不过,时间过去了10多年,这一商标却几乎隐形,甚至与永乐艳红桃产销相关的大部分人都弄不清楚这个商标到底是谁的。
“不知道”、“没听说过”、“没用过”,问及永乐艳红桃的注册商标“永”牌,桃农、批发商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然而,10多年前的2003年,“永”牌注册之时,曾被寄予厚望——各方希望通过打响这一品牌,提升永乐艳红桃的知名度。
陈宗辉是永乐乡永乐村人,是永乐乡第一拨桃农,五六年前从种桃转行搞水果批发。对于永乐艳红桃,陈宗辉再熟悉不过了。“不晓得哦。”尽管是“老资格”,但陈宗辉说,他并不知道永乐艳红桃还注册有“永”牌这个商标,所以在向云南等地批发桃子时只会说是永乐艳红桃。
夏祖全是永乐乡水塘村桃农,也是永乐乡第一拨桃农。目前,夏祖全家种了8亩桃子,其中有4亩是艳红桃。“知道这个牌子,但没有用过。”夏祖全说,艳红桃在本地很好卖。在很多桃农看来,有没有品牌并不影响销路。实际上,在贵阳水果摊,艳红桃主要是零售,自己也没看到过“永”牌的影子。
与陈宗辉、夏祖全不一样,南明区绿宝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美龄知道而且用过“永”牌的。她说,由于要外销,她所在的合作社和永乐乡签了协议,免费使用“永”牌。然而,2012年底商标使用协议到期后,合作社也没再使用“永”牌了,“据我了解,永乐其他协会、合作社几乎也没有人用这个商标。我们向外销售用的是永乐桃这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桃农们销售时也称是永乐艳红桃。可以这么说,‘永’牌已经被弃用了。”
在黄美龄看来,“永”牌遭弃用,关键是没有找到一个双方共赢的结合点。
据了解,永乐艳红桃基本上是靠农户散种起来的,每户的种植面积都不大。在水塘村桃农陈建文的印象里,商标注册下来的后两年——2004、2005年,政府曾经给村民发过低价包装盒,农户只需要付两三块就可以拿到售价5元的包装盒。陈建文说,当时乡里的人来到村里宣传,说是创建品牌,鼓励大家使用印有“永”牌商标的纸箱。听说可以低价买纸箱,不少果农纷纷去乡里买,一方面纸箱的价格和塑料筐差别不大,用纸箱包装送礼“有面子”,不少客户都有这个需求。让陈建文没意料到的是,补贴只持续了两年就结束了。一些村民还去乡里询问。对于补贴停止的具体原因,陈建文说“不了解”。随着政府补贴的停止,原来包装精良的桃子又体现不出优质优价,村民们觉得纸箱成本过高,又开始用回塑料筐。
“因为农户每家使用‘永’牌的包装盒数量不多,厂商不可能单独给他们生产。合作社也不愿意把盒子卖给农户,因为上面印有生产负责人、绿色食品认证等标识。如果不是合作社统一销售,就无法对果农装的桃子进行监管,桃子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黄美龄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永”牌没有推广开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商标的归属问题。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协会负责人说,虽然乡政府授权合作社免费使用,但大家还是心存顾虑,“一个品牌的推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于合作社而言,商标并不是自己的,是‘别人家的娃娃’。而一旦培养起来,就会存在利益的博弈,没有人愿意花大力气去培养别人的商标。”
让人更为诧异的是,目前与艳红桃产销有关的一众人等,并不知道“永”牌商标证书究竟身在何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永乐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仕春说,由于商标注册时自己并未在乡里工作,对于注册细节并不了解。永乐乡副乡长何仕林则以“太忙”,挂掉了本报记者的电话。市农委果树站站长冉隆勋说,由于“永”牌是永乐乡经手申报的,对于申报的细节,他并不清楚。南明区绿宝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美龄和水塘村村支书龚道祥也表示,只知道是永乐乡的一家乡镇企业注册的,但并不知道商标证书目前在哪里。(记者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