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北大抢考生,到南昌大学与南京大学抢校名,今年的高校圈风波不断,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生源、名誉,各个大学也是蛮拼的。近日,微博上一条#武大录取通知书抄袭#的话题,又把武汉大学与人民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经过几天的事件发酵,虽然没有直接对话,但两所高校之间的火药味渐浓,一场口诛笔伐的“录取通知书”大战一触即发。
7月26日,武汉大学新媒体中心官方微博@武大新媒体晒出了武汉大学2015级本科生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毛笔字竖版题签与中国传统花纹的设计被很多网友称赞惊艳、有韵味,但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该录取通知书与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在风格、样式上非常相似,“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质疑武汉大学抄袭人民大学的设计创意。随后,两所高校的学子就武大是否抄袭的问题,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微博上相关话题也瞬间达到了近三百万的阅读量,#武大录取通知书抄袭#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
一种文化,两种表达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7月27日,抄袭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武汉大学便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们到底像不像?一种文化传统,两校个性表达》的文章,并转发到官方微博上,以正视听。
文章开篇称,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借用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早先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字通知书”、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竖式排版+启功体书法+题签”通知书,都是在向中华古典文化致敬。武汉大学从2014年开始就使用竖式排版,而这种排版方式实际上是借鉴于古典书籍。
(武大称录取通知书竖式排版借鉴于古典书籍)
同时,武大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中的经典元素,竖式排版、题签、毛笔字体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而非独家专属的,以人文传统著称的武汉大学的自然也有这种继承与弘扬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文章指出,虽然两所高校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在表达上大有不同。武大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者从初稿的蓝色波浪纹,后改成绿色的龙腾鱼跃纹,最后为突出喜庆色彩才改成如今的红色基调龙腾鱼跃纹,颇费了一番心思。而人大版通知书则主要使用“海水江崖纹”,两所高校所使用的主体花纹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且,武大版通知书选择了浅灰色边框设计,蕴含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与人大版有显著不同。
文章最后,武大对于此次录取通知书“撞脸”人大事件,也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武大认为,虽然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但武大版通知书“显然是有理念、有灵魂的”,“目前大家所利用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都是直接从公共资源中调用的,而非真正的独家原创”,如何把学校个性更好地和形式要件充分结合,才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武大在文章中贴出了人大版录取通知书使用的素材,强调人大也并非原创)
而对于武大“不存在抄袭”的反驳与整个“抄袭”事件,人民大学并未作出任何回应,但中细软小知看到,人民大学招生办官方微博中置顶了疑似被抄袭的2014年录取通知书的介绍。
原创作品方有版权
随意抄袭难逃众责
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究竟是不是抄袭呢?雷同的字体、构图、设计风格是否侵犯了人民大学的版权呢?有武大学子分析认为,武大没有抄袭。首先,字体不同。人大的“录取通知”四个字是行书,“书”却是草书,而武大的“录取通知书”五个字均为行书。第二,板式大小不同。第三,花纹设计也明显不同。这种分析结果是否正确?对此,中细软专家也给出了答案。
“对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属于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成果,是否享有版权一要看这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二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可复制再现性。”中细软专家说道,“也就是说,原创的录取通知书设计是受版权保护的,但上述事件中,武汉大学指出人民大学版录取通知书中的主要素材都是取自公共素材库,并非原创设计,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人民大学就很难主张版权,武汉大学也就不存在侵犯版权一说。”
不过,中细软专家指出,若录取通知书上的花纹、字体都是原创设计,那么,武汉大学再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字体、花纹将难逃侵权嫌疑。“录取通知书上的设计图是可以作为美术作品申请版权保护的,关键点就是作品是否属于原创设计。”中细软专家谈道。
至于两所高校录取通知书近似的设计风格,中细软专家表示,在实践中,很难以设计风格来判定是否侵犯版权,并且,如武汉大学文章中所说的,竖式排版、题签、毛笔字体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资源,其组成而成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传统中国风,若不能在字体、花纹等元素上进行创新,设计者将很难进行举证、维权。
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相似的创意、设计难免被人冠以“抄袭”之名,虽然不涉及侵权,但此次录取通知书“抄袭”事件,想必也给武汉大学乃至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保持创新力,重视文化多样化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