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常态下的创新“密码”专利转化篇
首批“浙江制造精品”,宁波35个“高大上”产品入列;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近400亿元,同比大幅上升……近年来,宁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释放政策能量、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技术市场,找“金蛋”、孵“金蛋”,全力助推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掘金“大飞机”商机
“在航空发动机内部,最高达1600℃的极端温度条件下,发动机叶片任何形式的异常振动,我们的传感器也能明察秋毫,并第一时间发出警示。”浙江中欣动力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训兵说,“我们跟著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受让相关专利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的叶片参数(振动、间隙)在线检测系统,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以后国产大飞机上天也会用到这项检测技术。”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异常有可能给飞机带来巨大灾难。“一根头发的直径大概是0.07毫米,我们对叶片振动的最小分辨率达到了0.025毫米,也就是说比头发丝还小的异常振动,我们的传感器都能捕捉到,精确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突破国际封锁,使国产叶片检测系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史训兵与科研团队一起“闭关修炼”,潜心研发新技术。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项目攻关,研发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项目投产后,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检测效率,节约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运行成本。史训兵说,此前相关技术及产品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一只传感器就要10万元,史训兵说:“我们只要6万元左右,节约近半成本。仅一个项目我们就收回了专利成本,未来,这个领域的市场空间更是无限广阔。”
挺进“大豆胶”蓝海
5年,砸下5000多万元,中科朝露的“大豆胶”终于迎来一道黎明前的曙光。“今年与大自然地板的合作将达到100万平方米,用胶量接近3000吨。”八益控股董事长徐益忠说,公司研制的第三代“大豆胶”产品已销售6000吨左右,应用工艺研发正在从拼接板向刨花板挺进,“虽万难而终不悔”。
2010年12月,中科朝露(宁波中科八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以1088万元把“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转移到公司。
此后,“大豆胶”的产业化之路起起伏伏。第一代产品虽然可以应用,但性能稳定不高,气候适应性不强,运输困难。两年后,第二代粉剂产品问世,跟第一代相比,虽然性能有所提升,但耗电量大、成本高。为了推进产业化,去年,第三代“大豆胶”研发成功,新型“大豆胶”采用豆粉加改性剂方式生产,产品性能稳定,成本降低,也易于运输。徐益忠说:“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囊括了国内地板三强,‘大豆胶’的市场大门越开越大。”
把“金蛋”变成“金产业”,除了需要眼光、资金,还需要勇气、毅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徐益忠说,创新总有代价,但他坚信,创新才有未来。
据介绍,全球木材胶黏合剂市场高达800亿元,就算“大豆胶”只有1%的份额,那也是8亿元的市场。徐益忠说:“下一步,我们继续提升‘大豆胶’的品质,让成本再降20%左右,同时打造商业模式,为最终进军资本市场,迎接‘大豆胶’新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手记
最近五年来,宁波专利已达224180件,虽然专利数量庞大,但整体质量不高,专利结构分布不合理,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走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宁波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业化水平,知识产权现状还需要持续改进,要实现从“数量战略”向“质量战略”转变,从“鼓励创造”向“鼓励运用”转变,从“指标推动”向“加强管理”转变,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