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是硬件公司的重要资产,因此时常会看到专利战的爆发。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却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产品很容易被对手拷贝的互联网圈,专利似乎与互联网圈绝缘。最近百度泄露的一份专利清单则颠覆了人们对互联网专利的印象,在技术领域一直大力投入的百度已悄悄成为中国专利大户。
近500项专利百度成互联网专利大户
前不久在香港采访网易云音乐负责人王磊,他提到的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网易云音乐做出“黑胶唱机”封面旋即被对手模仿,这样的行为在互联网圈是家常便饭,被模仿者却大都无能为力。互联网产品很难为自己的原创功能申请专利,门槛高、时间长,非常困难。这样的大环境却并没有阻挡一些公司加强专利筹备的决心,其中就包括百度。
笔者最近拿到了一份关于百度专利的“秘密”资料,它列明了百度已成功申请或正在申请的499项专利,涉及到IDL(深度学习)、NLP(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图像识别和语音技术几个重点前沿技术领域。这些专利申请地以中国为主,但也有一些在申请欧美等海外专利。
虽然是学技术的但其中不少专利还是“不明觉厉”,比较能够被理解的专利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技术,让百度语音识别能力在抗噪能力上超过Bing、Google等海外巨头,这一专利笔者此前已进行过专门介绍。还有BaiduEye、BaiduBike以及百度识图等知名产品的相关专利,可谓琳琅满目。
专利是百度大力投入技术的“附属品”
对于企业而言,申请专利并不是目的,而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倘若不申请专利,本来属于你原创技术被竞争对手或者申请成功了,将来可能受制于人,就像商标一样。如果申请专利则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在企业诉讼等场合可以作为一种进攻武器,未来还可以在投资并购时成为可折现的资产——联想收购Motorola、微软收购Nokia,很大程度便是看中后者的专利库。
百度499项专利同样不是目的,只是它大力投入前沿技术的“附属品”。百度在2014年投入了70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70%,成为中国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最高的企业。巨大的投入在技术上的进度被应用到业务,附属品则是上述这些专利。反过来,鼓励专利申请实质上也是在鼓励技术创新,百度的专利发明人很多都是一线员工,通过专利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百度、腾讯和阿里等巨头应该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这一部门的核心职责便是公司专利管理。不过,鉴于业务属性和公司特质的巨大差异,百度应该是最容易产出专利的巨头,因为它是技术驱动,在NLP、IDL、大数据、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上大力投入,相对于运营驱动的阿里和产品驱动的腾讯而言,前沿技术出现创新专利发明的机会大得多。
百度秀专利“肌肉”秀出的野心是什么?
专利并不是百度的“家底”,不过从近500个专利却可以窥探到百度的家底和野心:前沿技术是家底,智能化的服务连接,是百度的野心。
百度专利聚焦在5大领域:NLP(自然语言处理)、IDL(深度学习)、大数据、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扫描了一下各个类目下面的专利,都是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NLP要解决是让机器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IDL则让机器可以不断自我学习提升智力水平,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则让机器能看、会听会说,大数据则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这几个领域NLP已被百度广泛应用在普通文字搜索了,其他技术虽然已小试牛刀,但能力真正释放还需假以时日。图像语音技术是智能硬件必备的基础交互能力,IDL是百度未来所有技术的基础,NLP的升级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的语言,大数据则可以从百度掌握的海量数据挖掘价值。这些技术即可以被百度所用,又可以开放给外部开发者,最终百度的智能技术就无处不在,接受用户服务。
开车时用百度语音助手打电话和导航、跑步带着的智能手表数据会传到百度云、超市里面购物时购物车上面嵌入了语音机器人做导购、去旅游时带着BaiduEye就相当于有了一个随身导游,这些生活场景都是可以想象的,未来的智能化世界中,百度的“简单可依赖”同样生效。
总的来说,百度未来要逐步升级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不是过去的围绕信息的搜索公司,或者现在的介于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器。“智能”,或者说“SMART”(更聪明)的科技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智能硬件潮就体现了人类对智能的期待。从实际产品来看智能化离人类很遥远,百度为代表的技术巨头正在推进智能化进程,499个专利便是征兆。智能化来临时刻,便是百度的“肌肉”发挥威力之时。百度过去一直很低调,悄悄完成移动转型、不声不响不断投资并购、一夜之间几百个专利冒了出来,它正在蛰伏着布局未来,“伏久者飞必高”,百度很可能是真正的赢家。
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百度深谙其道理。互联网阿超微信罗超(luochao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