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1份保费,只要己方专利遭他人侵权,符合一定条件,保险公司就会给予最高30倍的理赔。记者获悉,为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上海已开始试点引导企业为专利投保。专家认为,专利保险有助于完善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并开拓更多险种。
奉贤的大山合菌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首批为专利投保的企业。不久前,他们为10件专利投保1万元。未来一年,如果这些专利中有任何一件被侵权,并启动司法维权程序,承保的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就会向大山合支付维权所需的一些费用,最高限额为30万元。如果大山合胜诉,这些费用将按判决由侵权者支付;如果败诉,那么就会正式转为保险公司的理赔金。
大山合投保的10件专利,涉及食用菌加工的关键技术,覆盖了公司70%的产值。该公司知识产权办主任杨冬告诉记者,此举有助于降低维权成本:“专利官司一旦打起来,被告会想方设法将案子拖上几年。有了保险,我们就敢于在前期投入成本,会更有信心地开展维权。”
除了在物质上分担风险,科技企业更看重的是通过保险改善知识产权环境。换句话说,降低维权成本的目的不是刺激诉讼,而是消灭侵权,从而不打官司。首批投保的泰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陆黑明说:“在国内,企业进行专利维权的路不多,专利保险让保险公司第一次成为我们的盟友,不仅可以提高胜诉概率,还能震慑侵权者。”
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华俊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专利保险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其意义还包括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承保时,保险公司会对投保企业的专利进行审查,这有助于提高专利质量,发现潜在侵权风险。”
上海的专利保险探索正式起步,是在今年3月。当时,奉贤区被国家授予“专利保险试点城区”称号。之后,政府牵头开展调研,发布配套政策,最终选定安信农保和太平洋保险作为首批承保企业。根据计划,未来3年,上海至少要完成60单业务。
安信农保相关业务负责人徐敬说,专利保险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仍是难题:“保险业必须做大基数,才能分解风险,而在起步期,这个经营基础暂时还很难达到。”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许春明则发出提醒:政府推进专利保险,应该进一步厘清定位,防范行政力量的不恰当干预。(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