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锤子科技的首款智能手机——号称“全球第二好用”的Smartisan T1发布,引来业界关注。笔者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做了一项小调查,结果显示,对锤子手机有购买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都在期待今年的iPhone 6。虽然我的调查只是一个小样本,但却能够看出苹果手机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的影响力之大。
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再看国内,近几年国产手机依靠高跑分、低价格、优化操作系统,也逐渐积累了忠实的品牌用户。从最早以“千元智能机”的概念打入智能手机市场,到如今纷纷推出“全球最快”“年度旗舰”的智能手机,国产手机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高端产品中却鲜见国产手机的身影,也很少有国产手机超过3000元,即使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宣称要打造4000元的锤子手机,但T1最终的起步价仍然回到了3000元。因为在3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用户体验更好、品牌效应更大的国际手机厂商。
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差距何以如此之大?实际上,智能手机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其用户体验背后的支撑正是专利。苹果几乎为自己的一切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甚至连苹果零售店里的透明玻璃楼梯也不例外;而三星公司则是一家纵向一体化做到极致的公司,它的核心专利涉及芯片、内存、触摸屏、塑料外壳等多个领域,其安装的安卓系统也经过了深度的定制加工。
对比我国的智能手机,在各种“全球之最”的光环之下,鲜见革命性创新的身影,高端芯片的专利掌控在高通和英伟达等公司手中,触摸屏的专利掌控在夏普和康宁等公司手中,摄像头的专利掌控在索尼等公司手中。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更多地扮演着组装者的角色,通过与元器件厂商达成协议,将各种“最好”的元器件拼装之后冠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其弊端显而易见:价格本身较低,利润微薄;核心专利缺乏,还必须从微薄的利润中拿出高额的专利许可费付给国外厂商;产品最本质的技术核心掌握在卖方手中,不得不看其“脸色”行事,这是件风险极大的事。
许多国产手机厂商创立时怀揣挑战苹果和三星的梦想,但最后却以开展价格战的现实结束,究其原因还是技术受制于人、知识产权空心化导致的恶性循环。随着4G标准的应用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市场正迎来新的增长空间,据预测,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将达12.4亿部,这个数字在未来还将更高。国内手机企业要想在这不断扩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就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加强专利布局,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成功抢滩。据称,华为手机正加大投资争夺欧洲市场,有消息称小米手机也正在筹备进军美国市场。一旦将目标定于全球,必将受到竞争对手的强力阻碍,国产手机厂商在国内开展专利布局的同时,也需要在目标国家积累专利,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被称为“打靶原理”:只有打出第一枪,才能明确修正的方向。无论国产手机“走出去”的第一步走得如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有一天在市场上能够看到一款定价为5000元的畅销国产手机,它的背后一定有着革命性的专利,这也许才是最值得我们期待的事。(知识产权报 作者 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