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杭州4月26日电 “康帅傅”“娃恰恰”“周住牌”……配上知名品牌“康师傅”“娃哈哈”“雕牌”的类似包装,这些山寨货足以以假乱真。假冒伪劣商品近年来被大量销往农村,迫使维权企业不得不调整“打假”策略,开始上山下乡。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被诉者抱团对抗法院的现象。知识产权保护在农村的“无奈”局面亟须得到解决。
不久前,在浙江嘉兴南湖区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小超市里,记者发现一些名为相宜本草的护肤品有些古怪。仔细研究发现,超市里售卖的相宜本草并非正品,而是将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相宜本草+INOTHERB+图形”改成了读音、字形、图形相同的商标“相宜本草+图形+英文”。
记者又走访了几家商铺,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一些批发商告诉记者,这些山寨货被大量批发到下边的乡镇地区。
纳爱斯、七匹狼、金利来、红双喜、六神、太太乐、美的、张小泉以及国外的鲁道夫·达斯勒体育用品波马股份公司的PUMA(彪马)等都曾到嘉兴维权。这些涉诉侵权商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及常见的小件商品。如假冒“大白兔”的“小白兔”奶糖、假冒“徐福记”的“徐记”糖果等大量山寨货被堂而皇之地放在超市的货架上。让消费者头疼的是,冒牌货搭配正品一同售卖,就算有“火眼金睛”也难一下辨出真假。
据了解,制售假冒商品的生产窝点一般比较隐蔽,查找假冒源头难度大,源头打假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很多知名企业都逐渐调整了打假策略,将目标下移到终端销售商户。
事实上,维权企业走进农村打假也难以根除该区域售假的土壤。一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外来务工者盘国梅告诉记者:“老家离县城较远,买东西还得骑20分钟的摩托车,知道村里小卖部很多假货,但家人只能将就着用。”除了基础设施不发达,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杨迪虎认为,在乡村高发,还是因为这些区域的总体消费层次不高,缺乏基本的辨假意识与能力;乡村中小超市受资金所限,再加上业主的自身素质不高,个别经营者甚至抱着侥幸心理,为牟利,明知是假冒产品仍予以进货销售。
“一些知名企业拥有专业的打假队,但维权成本高。很多时候制假窝点打掉但却得不到很好的补偿。”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恩说,尤其是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面临能力不足、成本高的困境,打假积极性不高。
有专家认为,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改变人们为图物美价廉而热衷于买盗版商品的习惯;通过宣传教育,让中小超市经营者理性对待诉讼。创新“打假”模式,同时给予中小企业维权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