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携手,拜耳部分收购默沙东,辉瑞也向阿斯利康提出千亿美元收购意向……
国际制药巨头合作应对“专利悬崖”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砚青|北京、上海报道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条规律在制药业再度得到印证:4月22日,位列世界制药企业前十强的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和美国礼来在一夜之间从竞争对手变成了重组对象与合作伙伴,共涉及金额近300亿美元。
消息公布不到一周,一则交易体量更大的江湖传闻终于得到相关方证实。4月28日,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确认已向竞争对手、同样位列制药Top 10的英国阿斯利康提出收购意向,交易金额极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5月6日,德国拜耳达成收购美国默沙东消费者医疗保健部门的协议,涉及金额高达142亿美元。就在大家忙着消化和吸收来自这几家企业的重磅消息时,又从外媒不断传来消息称:法国赛诺菲正在寻求出售一些成熟药物资产,价格可能介于70亿 ̄80亿美元;美国雅培考虑出售旗下一部分成熟药品的生产业务,以专注高利润领域……
这场让人目不暇接的制药巨头资产调整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暗流涌动?
药企巨头的瘦身式合作
4月22日,去年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二的诺华宣布斥资145亿美元收购葛兰素史克肿瘤药品,并将自身疫苗业务(暂不包括流感疫苗业务)以71亿美元外加专利使用金出售给葛兰素史克;此外两家公司还将共同组建一家合资企业,整合诺华非处方药业务和葛兰素史克消费者保健业务。除上述合作外,诺华还在同日宣布将自己的动物保健部门以5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礼来。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场涉及肿瘤、非处方药、疫苗和动物保健4个板块的业务调整,诺华方面表示,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其在肿瘤领域的领先地位。诺华目前拥有业内最大、最强健的肿瘤产品线之一,而新加入的葛兰素史克产品将拓展诺华在靶向治疗和小分子治疗方面的优势。业内人士表示,收购葛兰素史克肿瘤药品将进一步强化诺华作为世界二号抗癌药公司的地位。
北大纵横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诺华2013年销售额仅增长2%,因此更专注于优势业务是诺华的必然选择。“疫苗和动物保健是诺华经营领域的薄弱环节,体量不足10%,因此诺华在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这些业务势必会脱离。”
诺华中国企业传播部总监闵熙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证实了这一说法:“我们从2013年中期就开始进行业务组合的评估,探讨了非处方药、动物保健和疫苗的部门发展可能性。相信这次业务重组后,诺华这3个规模较小的部门都将成为各自业务领域全球领导企业的一部分。”
而对于葛兰素史克来说,在交易完成后,公司年销售收入将增加13亿英镑,其业务格局也将变成62%的制药、24%的消费者保健以及14%的疫苗业务。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对《中国经济周刊》指出:葛兰素史克目前正全力开拓消费者保健业务,疫苗一直是其所看重的板块,此次葛兰素史克拿下诺华的疫苗业务可以明显减少双方的竞争成本。
至于礼来方面,收购诺华动物保健业务将会使公司原有的动物保健业务(Elanco)获得进一步的成长。礼来中国公共关系总监李艳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完成此次收购之后,就总体收入而言,Elanco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动物保健公司。
反其道而行的辉瑞
就在大家都专注于拆分、重组和瘦身的时候,豪气云天的辉瑞却逆势而为。4月28日,辉瑞对外确认曾向竞争对手阿斯利康提出金额约合989亿美元的收购意向。
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辉瑞曾在今年1月5日向阿斯利康董事会提交了初步投资意向,在经过有限的高层讨论后,阿斯利康拒绝进一步谈判。“这轮讨论于1月14日中断,在停止考虑可能的交易后,鉴于最近的市场发展,辉瑞于4月26日再次联系阿斯利康,希望能重启讨论。”
席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辉瑞第一次向阿斯利康董事会提交的提案内容包括在公司合并后以现金及股票相结合的方式按每股46.61英镑(合76.62美元)的指标性价格换取阿斯利康股票。辉瑞强调,这个价格比前一日阿斯利康每股35.86英镑的股价显著溢价30%。
有行业分析师预测称,由于阿斯利康自1月份以来股价一直飙升,因此辉瑞在二次接洽中一定上调了收购作价,若该笔收购终能达成,最终交易价将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英国史上最大的收购案。
不过阿斯利康却表示,公司的价值被辉瑞严重低估,且由于辉瑞在第二次接触时没有给出具体提案,因此公司再次拒绝了对方的请求。阿斯利康在声明中指出:在没有一个具体而有吸引力的方案提出前,公司不会与辉瑞就收购问题进行讨论。阿斯利康甚至在声明中向股东强调:对于继续以独立公司身份执行阿斯利康策略有信心,并强烈建议股东对辉瑞的做法不采取行动。
其实,在4月24日阿斯利康发布一季报时,该公司CEO Pascal Soriot就曾公开表示:“强强联合有时可以实现预期目标,但通常具有破坏性。像诺华和阿斯利康这样的换子交易,我们也会考虑。”
业内人士指出,辉瑞之所以如此高调地将意向对外披露,说明对此收购志在必得,甚至不排除采取敌意收购的可能。实际上,辉瑞一直都是全球药企中最擅长并购的公司:2000年,辉瑞以90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并获得重磅药物立普妥,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2002年,辉瑞斥资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西亚药厂,拿下著名关节炎治疗药物Celebrex的全部所有权;2009年,辉瑞又以680亿美元收购了竞争对手惠氏……
尽管被阿斯利康接连两次拒绝,辉瑞坚持认为这场并购可以使双方高度互补的新旧制药业务相结合,并提高合并后的公司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席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两家公司在肺癌靶向药物、乳腺癌靶向药物、肿瘤免疫疗法、心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和全球成熟产品业务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互补性。
合作应对“专利悬崖”
无论是正在瘦身的诺华和葛兰素史克,还是试图吞下大鱼的辉瑞,各家药企不同行动的背后暗藏着同样的原因:缓解企业因专利药到期(专利到期后,药企产品不再享受专利保护,其他企业的低价仿制药物大量出现,导致专利药物的利润会大幅缩水)而引致销售收入下滑。
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专利药陆续到期就成为几乎所有跨国药企的最大心病。从辉瑞的立普妥到默沙东的顺尔宁,从阿斯利康的思瑞康到礼来的再普乐……有报告统计,在2010—2015年间,国际上将有近400种、价值77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其中包括80多个可能影响细分领域市场格局的“重磅炸弹”。这一现象在业内被称为“专利悬崖”。以辉瑞为例,2012年一季度,由于立普妥在美国失去专利保护权,辉瑞制药业务的销售额下降了25%。
“制药巨头业务重组的核心原因就是重磅产品专利到期,而且对于各家药企来说,由于这种状态将会长期持续,因此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史立臣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说。
席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老产品专利到期、新产品上市,这对于制药行业来说就是一条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是专利到期问题在过去两年比较集中而已。“真正对辉瑞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专利保护在2011年11月到期的降血脂药立普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很有希望的新产品上市,包括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托法替尼,肺癌靶向药物赛可瑞,肾癌靶向药物英利达等等。对我们来说,大的危机已经过去了。”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总监汤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现在药企的资产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像诺华和葛兰素史克一样,试图通过子公司“置换”走出一条更专业化的路线;而另一种则是像辉瑞和拜耳这样,通过各种收购来争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这场换子交易,诺华可以巩固自己世界第二号抗癌公司的地位,葛兰素史克则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疫苗业务,双方都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拜耳和辉瑞近年来参与了很多收购与合作,比如拜耳收购滇虹药业,辉瑞联姻海正药业,这些针对仿制药和中药市场展开的动作,目的都是通过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与方向来缓冲专利到期对企业的冲击。”汤池同时强调,制药业不会变成一个纯粹靠收购增长的市场,毕竟对于各大国际药企来说,新品上市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谈到跨国药企的发展前景,郭凡礼表示,随着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越来越高以及成功的仿制药企业进一步抢占市场,制药企业想通过研发新药获取高利润越来越难,因此也会将触角伸入仿制药领域。
“未来在全球范围内,制药巨头和各国地方制药企业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地方药企较快地获得所在国市场的仿制药审批批件和准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方药企快速占领仿制药市场。”史立臣对《中国经济周刊》指出,中国的制药企业同时也希望通过与制药巨头的合作获得宝贵的核心技术以及打开全球销售渠道的大门,因此双方的合作可谓双赢。
目前已经在全球成立了3家和当地企业合资生产仿制药企业的辉瑞对《中国经济周刊》证实,公司未来还会推出更多的合作项目。“我们未来肯定还是以创新药物为根本,因为辉瑞说到底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创新研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但是,仿制药的市场机会我们也不会放弃。”席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