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主研发的获奖成果拥有6件专利。”1月10日,在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研发项目负责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颖认为,发明专利是创新成果专业水准和价值的标志。其实,此次受到奖励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几乎均拥有发明专利。 “更加重视拥有发明专利的重大原始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突出特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此次国家科技奖在项目总数减少16%的情况下,技术发明奖由原来的占比15%提高到25%,发明专利同比增加了近10%。可以说,发明专利已成为国家级科技奖的新标尺。 发明专利支撑 近年来,国外的海上油田、原油运输船都曾发生事故导致大面积海域污染。要控制污染,必须及时准确地监测溢油的准确分布地域和运动方向,这是业界公认的世界难题。 “有发明专利作支撑,使我们创新成果的质量有了显著体现。”李颖向记者介绍,该研发项目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该技术系统成为世界第一个完整的综合海域立体监测技术系统,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目前在国内港口已投入应用该技术的监测系统近百台,实现经济效益超亿元。 事实上,在此次的其他获奖项目中,发明专利同样成为其中熠熠闪光的亮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拥有9件发明专利,该技术使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治愈好转率从11.9%提高到78.9%,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拥有20件发明专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3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目前,利用这些发明专利开发的系列产品已应用到国内100多家企业和高校,促进了先进制造业的科技进步。 导向作用突出 “我国创新成果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导向,发明专利是其重要体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创新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发明专利不断增加。国家各项科技奖励中,这一特点日益突出。 2013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颁奖大会上,46位获奖科研人员几乎都是拥有发明专利的权利人,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9.2件,比2012年提高了8%,比2011年提高了近60%,比2010年提高了1倍还多。 2013年11月,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第15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获奖项目专利质量优秀,并表现出很强的创新发展优势,金奖项目自实施之日起至2012年底,新增销售额1095亿元,新增利润371亿元,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深潜,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改善民生的技术,发明专利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市场覆盖率达70%至90%,而且已成为某一领域技术最大的输出国。在科技奖励中发明专利的逐渐增多,的确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 “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李顺德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的重大部署。社会各界对发明专利的重视,不仅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也推动着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活力之源。 (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发明专利:国家级科技奖新标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