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国车价全球最贵”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日前,知名汽车营销专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分会副会长苏晖表示,进口车价高不能光怨经销商,消费者也有责任。在笔者看来,消费者对进口汽车品牌的偏爱,恰恰源于进口车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效应。但消费者愿者上钩,并不意味着厂家就可以趁火打劫。笔者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对进口车启动反纵向垄断调查,严格依照反垄断法进行查处,同时重新依据国际惯例营造汽车贸易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但从根本上来说,反垄断只是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第一步,只有做大做强民族汽车品牌,才能迫使进口车低下高傲的头颅。
针对国内市场而言,消费高价进口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子问题。经销商的心态就是既然加价多少消费者都愿意买,那不卖高价白不卖。这种畸形的消费行为助长了进口车国内售价接近海外价格三倍的现象滋生。好面子、讲排场,是某些国人的消费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不管是否真的喜欢高端越野车,也要买一辆路虎来充充面子。从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角度而言,国产车确实和进口车不可同日而语。而进口车的品牌价值,也因为国内消费者的盲目追捧而产生巨大的溢价效应。好面子的消费心态固然不可取,但问题是消费者愿者上钩,厂家和经销商就可以趁火打劫吗?
无论在哪个领域,消费者对某些品牌的热衷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许多厂家都是通过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既获得可观的利润,又进一步赢得市场份额。进口车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公众的热捧漫天要价,大发横财。坐地起价的进口车厂商和经销商的底气,恰恰来源于垄断地位。现在中国每卖18台车,就有1台进口车。由于独家经营,国外汽车厂商就掌握了中国市场定价权,通过限价销售、垄断零配件配售、禁止经销商跨区域销售、严罚低价卖车经销商等手段,操纵价格攫取暴利。经销商也和厂商达成了某种默契,故意制造进口车短缺现象,消费者只有加价之后才能拿到现车。这种价格壁垒严重削弱了品牌的内部竞争,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涉嫌纵向垄断。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对进口车启动反纵向垄断调查,严格依照反垄断法进行查处,推动畸形价格回归理性。
同时,进口车价格过高,也折射出现行管理政策无法适应市场。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些年进口汽车贸易量激增,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政策弊端凸显,导致汽车供应商对终端流通环节的经销商形成了直接的制约。一些品牌厂商涉嫌利用政策漏洞,掌握行业主导权,使其获得垄断地位并牟取暴利。笔者认为,反垄断是治标,完善政策才是治本。重新依据国际惯例,建立汽车品牌贸易市场的自由竞争环境,应尽快提到议程上来。
此外还应看到,从奶企到黄金饰品行业,密集祭出的反垄断重拳不仅关乎百姓诉求,更与经济转型升级和振兴国产品牌的迫切需要相契合。正如国产奶粉不争气给了洋奶粉趁虚而入的机会,要想消费者不热捧进口车,还得国产汽车给力才行。对于进口车宰客,国内汽车厂家和协会不能隔岸观火,而应正视与国外汽车在外形设计、技术研发、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差距,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用实力赢回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迫使进口车低下“高傲头颅”。(知识产权报 作者 张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