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2012年只是短短一瞬,与往年一样并无特别之处。但对中国来说,2012年又是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世界聚焦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实力。这个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创新、科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成为社会热点并非始于2012年。但2012年社会对知识产权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却有了进一步提高:专利法、商标法与著作权法的新一轮修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内大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争夺日益激烈;中外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较量轮番上演;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引来广泛批评……
知识产权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并非因为知识产权本身多么具有娱乐性,而是因为知识产权背后所蕴藏的巨大市场作用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和被发现。实质上,知识产权只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但这种手段和工具往往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知识产权话题成为社会热点,这是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骄傲。
话题(一)苹果三星专利大战
2012年8月24日,美国加州地方法院陪审团裁定三星公司产品侵犯苹果公司专利权,判赔10.49亿美元。可是,2个月之后,苹果公司的涉案关键专利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初步宣告无效。
苹果去年真的很忙
如同从流放之地归来复仇的王子,一度失势的苹果公司在21世纪令人瞠目地夺回了科技商业帝国的王位,并构建起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的生态系统,进入无形产品交付链中的每个角落;也像所有“故事还没完”的成人反转剧,这个苹果治下的帝国,却不是那个“人们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的仙境。
对上游供应商施行利润高压,对外部竞争者发起饱受争议的专利大战,对下游消费者继续传统的封闭统治,还有继任CEO蒂姆·库克的守成之态,都让不少人对苹果失望。再加对供应厂雇工人权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的失察,以及作为iTunes Store“商场”的主人,对“场内商铺”知识产权劣迹的漠视,则是在产品逻辑和商业逻辑之外,触及社会痛点的要害硬伤。
这一年苹果公司最忙碌的部门也许是法务:公司在美国、西北欧、东北亚全面卷入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纠纷,角色有原告也有被告,无数专利文件、商务合同和产品实物被送到法庭上作为呈堂证供。
在维基百科的“smartphone wars”(“智能手机战争”)词条里,2012又添数页记录,其中多半和苹果有关。已故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我愿拼尽最后一口气,花光苹果的400亿美元去打败安卓”的遗志之下,与安卓阵营主将三星公司的恶战是苹果花费最多气力的地方。当10.49亿美元的判决宣布时,世界哗然,业界啧然,一边是“圆角矩形也能算做专利?!”的质疑,一边是“我也得把专利支出加入财务计划”的领悟,还有自外于纷争与建制的观察:“专利制度使用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激励创新?”
有法律体系不同的原因,也有地缘因素,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动作,无论是布局还是出手都要慢上一拍。这给中国企业赢得了喘息时间,也让已具先手意识的国内知识产权权利人找到了商战机会。年初,已经破产的深圳唯冠电子公司发现了苹果公司合同的破绽,在债权人的支持下发起了针对“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使用权的诉讼,由于可能涉及产品禁售,这起事件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产权许可案件能够造成的影响。以硬证据计,苹果几无胜算,最终以6000万美元支付和解费用,为自己律师的失误再买了一次单。
若说苹果在这起纷争中颇似“被敲竹杠”因而收到不少舆论同情的话,在作家维权一案中坐在被告席上的苹果,体现出的就完全是“大佬”的权威和跨国公司的傲慢了。从电子书App的贩售中分走30%收入的苹果公司,在面对权利人的指责时,并未积极调查事实,成为盗版App制作者和权利人的中间调解人,而是利用技术优势造成的信息不对等阻碍权利人获得证据,利用在法律事务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强大的货币储备,用“拖字诀”消耗维权者的资金与锐气。尽管北京市二中院确认了苹果公司的侵权事实,但处理这起事件的过程却体现出,苹果并非在全世界都一致地扮演着“知识产权的良好利用者与捍卫者”的角色。
作为科技产品与公司指代的“苹果”已妇孺皆知,几乎要超过指代掉落在牛顿头上那种水果的优先级。作为“IP牌桌”上的玩家,它的形象时明时暗,但谁都承认它是个高明的牌手。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公开的苹果专利申请文件,有人通过它读出科技产品趋势,有人通过它学习专利申请的写作技巧,有人通过它研究如何组合专利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也有人能够直接看出依附于上的商机,无论是对手还是观众都能从它身上学到东西。温家宝总理说,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我想,我们身处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每个人,都要感谢这位亲身示范“世界未来竞争”之法的老师。
话题(二)创业板企业创新力
2012年7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神舟电脑在创业板上市请求获批。此消息随即引起投资界、企业界的强烈反响。许多人质疑,笔记本电脑市场格局在这10余年中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天神舟电脑的成长性、创新性都不像是创业板鼓励上市的“两高六新”企业,而其研发实力存疑、专利久未出新等,更是为人所诟病。
创业板浴火能否重生?
“依稀记得当年神舟电脑刚刚面世的时候,被我们纷纷鄙视为山寨电脑,如今无论其外观还是价格,依然山寨无敌,但是四次IPO过会总算闯关成功,最可怕的是,此次集资15亿,市盈率高达50倍!想钱想疯了吧?……没人会怀疑,这群家伙又要把创业板当他们自己的提款机了。”
在百度上搜索“神舟电脑”、“上市”关键词,四处质疑一片,这位网友的言辞可能有些激烈,但其对于深圳神舟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神舟电脑)上市的态度可以说却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更有网友仔细比对了2012年8月1日证监会公布的第四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候选人名单,发现上届委员无一留任,而在这之前一天,神舟电脑首发申请获得通过。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结果值得玩味,因为运作上市本身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换届之时正是权利寻租的最理想时机。
“神舟电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四战得逞的事例,反映的不是神舟电脑的个案现象,而是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通病痼疾。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未来迷茫,前景堪忧,居然还能‘过五关斩六将’上市,这反映出我国整个创业板上市机制以及体制的迷惑和无奈。”虽然已事隔半年,但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谈起神舟电脑上市仍心绪难平。
一直关注创业板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华凯弘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男在对国内几大电脑生产厂商的专利情况进行检索分析之后发现,与华硕电脑、宏碁电脑、同方股份、联想等相比,神舟电脑无论是从专利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和竞争对手相差甚远。她认为,神舟电脑如此固执地冲刺创业板,也许是看重了创业板的高市盈率,从而能够在股市上拿到更多的钱。
回顾我国当初推出创业板的初衷,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培养一批中国本土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但当前创业板上市企业,很多创新能力不足,只管圈钱到手,不管持续发展,上市不久就举步维艰的现象却频频出现。创业板也因此被冠上“圈钱板”、“垃圾板”的帽子。
陶鑫良认为,对创业板上市企业审查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应当是其上市后的持续创新能力及其创业发展潜力,而考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当前的上市审查机制,缺乏对拟上市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尤其是专利实力的系统审查与科学分析。这也是为什么创业板开板已届三年,但是业绩向好的已上市企业还不到六成、业绩变脸企业频现的重要原因所在。
华凯弘信提供的一份2012年登陆创业板企业专利情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共有74家企业登陆创业板,其中没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有25家,占34%;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件的企业仅11家,占15%。
这样的现实也许让人无奈,让人失望。但,事实是,翻过2012的日历,2013年,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仍走在冲刺创业板的路上,那里还有他们的梦。中国创业板,还需要在蹒跚中前行。
2013创业板,能在众人的期待中浴火重生吗?
话题(三):专利质量
2012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该计划共提出8个部分的发展要求,其中第一部分即是“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2012年12月1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了《2012世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中国近年来专利质量的提升愈发令世界瞩目。
2012年12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以专利申请与审查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性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专利申请与审查质量提高的经验。
真金不怕火炼
2012年末贺岁之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2世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又将专利质量再次推入公众视野。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52.6万件,同比增长34.5%,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
事实上,自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就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审结发明专利申请76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19万件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38万件,均接近“十五”期间审查结案量的3倍。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3种专利申请205.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5.3万件,同比增长24.0%;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42.8万件,同比增长32.1%;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申请31.6万件,占73.8%,同比增长36.6%。截至2012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不含港澳台)共计43.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23件,距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越来越近。
专利数量的大规模积累为专利质量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世界专利大国身份已然确立,我国的专利工作已经从重数量向求质量、求效益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步伐。
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我国专利申请质量稳步提升,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相对国外在华量的全面超越。同时,高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增长迅速。据统计,10年来,中国高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提高了近10倍,在2011年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在35个领域中已全面占优,所占比重均达50%以上,在数字通信、生物技术等部分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专利授权质量显著增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维持5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2.0万件,年均增速高达40.6%,大量高技术水平的核心专利将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008年至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每年开展关于专利审查质量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我国专利审查质量的满意度逐年上升,2012年满意度为81.6,再次保持在满意区间。
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1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研发投入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拥有量都呈现出了较高相关度。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专利制度已经有效地激发和保护了技术创新,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回首来时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热情被不断地激发;专利质量逐步提高,成为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专利制度正沿着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高质量的专利为专利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话题(四):专利代理
2012年8月,本报启动“2012年度优秀专利代理机构、优秀专利代理人”评选活动。
2012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20%,通过率较2011年翻番。
截至2012年11月30日,专利代理行业执业专利代理人已达7990人、专利代理机构达921家,继续保持了每年10%的增幅。
2012年12月,民事诉讼法修改后,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向最高法院推荐专利诉讼案件专利代理人。
“金领”倍受关注
曾几何时,专利代理是一个知名度较低的行业。而随着企业创新意识、专利运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专利代理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甚至被称作“金领”,学历高、门槛高、收入高的“三高”职业。
2012年,对于专利代理行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本报启动了国内首次年度优秀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代理人评选活动。该活动通过树立标杆,明确核心价值导向,引导行业正风正气,不仅在国内专利界反响强烈,而且受到国外企业、代理机构的积极关注。
此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通过人数较2011年翻番等事件,都成为2012年业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专利代理人的价值被更加充分地认识,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质量被更加关注。
发明本身创新水平以及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水平,是决定专利质量的两个核心因素。由于需要掌握法律和外语等知识和专业技巧,申请文件一般需由专利代理人撰写。由于专利的价值通常在使用时,即后期的纠纷、转化、经营等环节才能显现,导致前期一些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出于节省费用等原因,没有充分重视申请文件撰写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后期专利使用效果,比如,一场维权官司的败诉、一个市场份额的丧失,甚至是一个企业的衰败。相反,前期高水平的申请文件撰写,会使得专利在后期企业维权、转让、交叉许可时,显示出较强的“杀伤力”,为企业抵御“千军万马”。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专利意识早已超越了它们对创新的重视和获取专利的阶段,而上升到如何盘活专利资产、运营专利的层次,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将专利经营作为企业创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交叉许可、成立或加入专利池等方式,为企业获得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砝码。而在这些过程中,专利的价值就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细致而深入地审视。前期的撰写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发明能否在这个阶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国内某知名企业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几年前,在与外商谈判时,其专利被合作方否定了一大半,细细查究原因,主要是前期专利申请撰写水平太低。该企业立刻下大决心,增加在专利申请上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选择更加优秀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
除了上述原因,高端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是专利代理行业更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预警、评估、战略制定、并购咨询等高端服务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专利高端服务需要高端人才,即具有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基础,熟知国内外法律、外语、技术,甚至贸易、管理、金融等知识的人才,才能完成。无疑,高水平的专利代理人是能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人选。
优秀的专利代理人不仅能为客户做好专利申请等基础服务,还能提供延伸高端服务。比如很多公司在上市前,因专利纠纷而被起诉,导致上市进程遇阻。资深的专利代理人能够帮助和指导企业提早制定较好的方案,避免陷入纠纷,保证上市进程顺利完成。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专利代理是创新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价值被充分重视和认可,实际是我国企业对专利制度运用水平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随着客户更加关注质量,专利代理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其影响力也将继续提升。
话题(五):专利拍卖
2012年,美国著名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综合性服务集团海洋托莫(ICAP Ocean Tomo)像往年一样在全球定期举办了专利拍卖会;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尝试专利拍卖。
2012年8月至12月,深陷破产困境的柯达就其1100项数字成像专利进行拍卖,苹果、谷歌、RIM和华为等12家公司组成一个团体参与交易,并同意以5.2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柯达专利。
2012年12月,历时4个月的中科院计算所第二届暨中技所第三届专利拍卖会落幕。此界拍卖会采用了现场拍卖、网络竞价、动态报价以及议价成交等多种交易方式,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40家企业竞拍成功,成交率37%,成交总金额达425.5万元。
为“千里马”寻找“伯乐”
技术交易就像是给“千里马”寻找“伯乐”,目前国内市场化的“寻找”方式主要以协议交易和谈判交易为主。在这两种方式中,常常出现专利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专利技术转化率不高、所需时间较长的情况。而专利拍卖是把“千里马”通过市场公开竞价交易的方式来实现权利的转移,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转让方式,具有覆盖面广、公平竞价、合理出售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国际上专利转让、专利交易的一种新模式。
专利拍卖最早于2006年出现在美国,当时,企业往往把竞拍到的专利技术用于产品生产或应对专利诉讼。如今,随着市场对专利拍卖的逐渐认同,专利拍卖在美国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技术交易模式,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尝试这种新兴的技术交易手段。然而,专利拍卖的成交率一般都比较低,往往不到10%。
尽管成交率不高,在我国也尚未得到有效运用,但作为传统技术交易方式的有效补充,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专利拍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向前迈进:2010年首届拍卖会“小试牛刀”,8家企业最终竞得28件专利,成交率达40%;第二届、第三届专利拍卖做了很多新尝试,在拍卖形式上采用了现场拍卖与网络动态报价相结合,这也是全球首个专利网络动态报价,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拍卖现场,这种情形很是常见:一件专利标的,买方心理期望只有万元,而卖方可能起价就是百万元,买卖双方很难对于专利技术的价值达成一致,这就直接影响了专利拍卖的最终成交率。究其原因,专利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权属,看不见、摸不着,从技术角度来说,它涉及技术内容,而技术内容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能一目了然。另外,专利技术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需要配套条件,这就再度增加了它的复杂性,买方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对标的进行评估和决策。除此之外,目前专利拍卖市场尚未成熟,买方对新模式尚处于观望状态,承受能力自然不会很高。
事实上,专利拍卖并不是专利技术交易和转让的主要渠道,因为专利技术有其特定目标群体,不是对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相同价值。然而,虽不是百花苑中的主角,但专利技术交易方式需要百花齐放,专利拍卖这一新兴技术交易方式应该逐步走向成熟。
只有在“伯乐”对“千里马”的价值有深入了解时,拍卖的效果才可能达到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多鼓励专利拍卖这种形式,对敢于“领跑”的买卖双方给予政策方面的激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给予扶持,使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职能,为“伯乐”提供详细的专利法律状态、专利价值评估参考、实施转化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伯乐”结合自身情况对专利技术的价值进行理性判断。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买方需求,吸引真正需要这些专利技术的企业参与竞拍,让“千里马”找到能实现它最大价值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