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北京糖画:一勺甜蜜显绝活》,如果您对北京糖画:一勺甜蜜显绝活感兴趣,请往下看。
记忆中老北京有很多“倒糖饼儿”的摊子。花几毛钱转个转盘或买几个人物或者动物造型的糖饼儿,观之若画,吃起来也津津有味。如今,街头小摊儿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被称为“北京糖画”。
今年5月,“北京糖画”成为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坚守了这门技艺20年之久的李岩,成为“北京糖画”代表性传承人。
相传,“北京糖画”起源于清朝末年,北京城南住着一位喜好绘画的小商人王致庸。一天,他在庙会上看到来自巴蜀之地的艺人表演画糖人,甚是喜欢,便拜师学习糖画。学成以后也趁年节时走街串巷、赶各种民俗节会摆摊营生。当糖画技艺融入北京的风土人情,尤其是京剧人物形象的加入,使得特色鲜明的北京糖画更加独树一帜。
糖画手艺人中,李岩是颇有天赋的。1997年,刚上高中的李岩在北京前门偶遇正在摆摊出售糖画的李文清先生,当时,李文清的糖画在北京已小有名气,娴熟的技法让李岩十分着迷,便拜李文清为师。在李文清的悉心指导下,再加上李岩较强的美术功底,很快李岩便掌握了糖画技艺。如今,李文清早已辞世,李岩继承师父的衣钵,在传统糖画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结合书法艺术,推出了“一勺字”糖画作品。李岩说:“要想糖画画得好,必须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吸取不同区域糖画前辈的技法长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曾目睹李岩画糖画:以糖为墨,以勺为笔,经过短暂构思后,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流糖如丝,凝固的糖液形成精美的图案,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糖画的创作全靠糖画艺人的手上功夫,抖、提、顿、放,每个动作都要拿捏得精准,尽可能一气呵成。据李岩介绍,糖画技艺的精髓在于对手腕的控制上,“要让糖的温度和流速保持平衡。糖的温度越高,流得越快,画的动作就要快;温度低了,动作就要慢下来。”
当图案完成后,李岩随即用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一幅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甜香四溢的糖画便跃然手上。
李岩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教师,但他对糖画的兴趣和感情不亚于任何人。只要收到学校或者政府机构的邀请,无论多忙,他都会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用表演的形式,积极地推广糖画艺术。正因为不追求商业利益,李岩创作的作品与市面上以糖画为营生的手艺人的画不尽相同,行云流水间多了几份洒脱。
虽然和糖画打了20年的交道,但李岩说在糖画界他仍是一个晚辈。“很多老前辈的糖画技艺,比如复杂的立体糖画,戏曲人物等造型,年轻人中很少有人能够倒出来。”传承的脱节,人才的断档是李岩感到最为痛心的。“希望国家和社会多多关注糖画这些老技艺,传统技艺的回春,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采访感言
作为一门民间技艺,糖画里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元素,它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可以说,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时过境迁,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出来摆摊儿、画糖画的民间艺人少了起来,糖画的创新和发展也变得缓慢起来。然而,这些沉淀着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不应该被遗忘,值得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李倩)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技艺”北京糖画:一勺甜蜜显绝活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