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中国制造直面考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如果您对中国制造直面考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感兴趣,请往下看。
●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以上。出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仍然明显
●“中国制造”面临新兴经济体“挤”和欧美发达经济体“压”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7月18日,阿迪达斯中国公司透露,将在年底前关闭其在华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全资子公司。而早在2009年3月,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
成本上升,跨国公司关闭在华直属工厂
像阿迪达斯、耐克一样,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正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特别是越南、孟加拉国等国,越来越受到欧美客商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支付给工人的薪资远低于中国。
据某外资机构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纺织品制造企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88欧元—300欧元,而孟加拉国只有80欧元左右,越南也不到120欧元。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以上。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介绍,2011年底,海关总署对1856家出口企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高达80.4%。另外还有56.4%的企业认为汇率成本显著上升,56%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8年是没有订单,现在订单倒有,但原材料、劳动力、汇率、资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压来,接单越多亏损越大,企业痛苦不堪。”浙江嘉兴一家塑料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出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海关统计显示,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挤占。
今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为63.3%,回落了0.4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同类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分别提升了0.7、0.2和0.2个百分点。
产业转移属正常,“中国制造”核心竞争优势尚未根本改变
展望未来,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各类成本攀升,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尚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仍将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认为,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起来的。
苏州一家制衣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公司在越南建了一个直营厂,但运作起来并不顺利:一件衣服需要不同的丝线、纽扣等多种配件,但在当地市场根本买不到。在通关、出口等环节问题也不少。
专家表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红利因素,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差不多把其他所有国家甩在了旁边。而现在,随着中国红利的减少,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有机会趁势进入相关产业,这是资本转移的正常规律。外资的不断涌入,会推动这些新兴经济体加快改善物流供应链和基础设施,“中国制造”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出口2亿件衬衫才能换来1架波音客机的外贸格局不可持续,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根本方向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502.5亿美元,增长10.5%,高出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同期,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64.7亿美元,增长7.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9.5%,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郑跃声认为,出口2亿件衬衫才能换来1架波音客机,这种情况必然不能持续,“在中央政府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一定会沿着创新、升级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
事实上,近些年“中国制造”的构成要素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苏州工业园区,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新产品。统计显示,苏州工业园区总部项目已达46个,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117家。2011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比达53.2%。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战略。“中国制造”既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挤”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压”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现在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实现产业升级,在制造业结构上进行调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寻求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的突破,最终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这是中国制造的根本方向。(杜海涛)
从阿迪达斯迁厂看中国转型的紧迫感
《北京商报》
据媒体7月18日报道,阿迪达斯集团已经证实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华惟一一家直属工厂,目的地或是迁往东南亚。
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10亿欧元,中国市场已经是阿迪达斯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并且继续保持着大幅增长,可见并不是中国市场失去了吸引力,而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失去了吸引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近些年来一直在提高,这很可能是让对劳动力成本变动特别敏感的阿迪达斯做出迁厂决定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东南亚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有力替代者,尽管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熟练工人与中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仅仅是劳动力低廉,似乎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
阿迪达斯是个典型的逐低成本而居的跨国企业,生产基地从最初的欧洲,继而迁向日本,迁向韩国和中国台湾,再迁向中国内地,然后又将眼光投向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所以,迟早会有更多的大型外企离开,将生产线迁至成本更低的地方,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经济强调转型的原因,因为如果只是世界代工厂,那么对于那些被吸引过来的外资而言,在哪儿代工不是代啊。中国生产成本的上涨,要求中国企业进行转型。但同时,这个“要求”在现在的环境中还不是那么有迫切感和危机感,媒体常喜欢用的“倒逼”二字,更多的是媒体希望可以产生这样一种效果,而不是在现实环境中已然发生了这种效果。更多的企业还停留在对路径依赖的惯性之中。
转型的方向已有共识,那就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再是依靠要素资源的粗放投入,而是依靠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创新为驱动。而企业,也不能幻想可以将过去三十多年的低成本经营模式进行到底,依靠于低价而获得的竞争优势总是不稳定和受制于人的。至于还有一些企业,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所谓的“关系密集型”企业,跟政府官员跑得过于亲近,既让自己的企业充满了风险,也无法真正推动市场环境的成熟和完善。
因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就全在中国目前的转型能力了,我们不仅要突破劳动力密集型的单一增长模式,同时也要摆脱关系密集型这样走歪了的企业发展模式,更多地转向创新和服务。而如果实现这样的转型,必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转型,前者需要将资源更多地向民生倾斜,需要变成服务型政府;后者则需要努力减少身上的江湖习气,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摒弃赚快钱的思维。这实则是一个互动,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而这其中,政府需要肩负的责任更为重要一些,更为主动一些,也更为艰难一些。(记者韩哲)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三星”中国制造直面考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