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深度解读中美电影新政:狼来了,我们还有的玩》,如果您对深度解读中美电影新政:狼来了,我们还有的玩感兴趣,请往下看。
建国后,中国放美国大片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995年,当时中国电影局下发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作为入世的条件,“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的数量从10部翻了个番,增加到20部。
10年后,也就在上周末,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同意将这20部的配额提高到34部。伴随而来的,还有美国电影的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以及梦工厂在华建合资企业。这些新条约的签订被认为是中国对美国电影的新政,中国本土反应让人寻味,如影院大抵持欢迎态度,中国导演和民营制片公司则或多或少有点忧虑“狼来了”。
单纯看这三条新政,很容易得出结论,那就是中国敞开国门。但如果考量到2009年美国在WTO上对中国的叫板,以及WTO对中国的判决结果,我们会做出一个截然相反的判断,那就是中国完全顶住了美国在WTO上给予中国的压力。
所以,让我们从2009年谈起吧。
WTO,中美在电影上交锋
2009年看上去是中国电影生死存亡的一年。
此前,美国向WTO提出申诉,认为已经入世8年的中国应该履行它入世前的承诺,应该开放电影市场,并抓住中影垄断进口国外电影,以及中影和华夏垄断发行国外电影这两点不放,认为中国在发行美国电影方面存在垄断行为,要求中国政府给于美国片商自由的发行权。
2009年8月,WTO作出判决: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必须让中影和华夏放弃垄断。
2009年9月中国向WTO提出上诉。2009年12月,中国的上诉被驳回。按照WTO的规则,中国政府必须在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12月,来履行这一判决。后来,这一时间推后到2011年3月。
为什么美国只谈发行
在WTO上,美国人不针对中国的配额制,不针对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甚至连13%过低的分账比例都没提,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要的就是“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呢?
美国人要求的是,放开对外国电影的引进和发行。美国人之所以看中这一点,就是因为一旦进口权和发行权放开,其它所有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
如果民营公司都可以申请进口外国影片和发行外国影片,以美国八大公司的实力,不管是哪个民营公司来做这项业务,肯定就被美国的八大公司牢牢的抓住了,这和八大公司直接在中国发行影片几乎没有区别。
院线在国产电影前面是强势群体,但毫无疑问,八大院线在好莱坞电影面前,它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中国院线不放美国电影,根本影响不到美国制片公司,但如果美国电影不让中国电影院放,那中国电影院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发行权关系到国产片的生死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旦美国公司掌握了发行权,那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自主决定进口大片上映的档期,那就意味着国产片失去了头顶上最大的保护伞。
目前,国产片是这样被保护着的。到了重要档期,比如贺岁档,中影和华夏非常理智的不发行分账大片,给国产片留出一个好莱坞大片的真空期。就以《阿凡达》举例,为了保《三枪》和《十月围城》《阿凡达》被尽量往后推迟上映。当时尽管《三枪》已经上映了4个周末,《十月围城》也上了3个周末,中影依然十分体贴安排《阿凡达》在1月4日上映,将元旦三天假期留给国产片。
如果失去了这样一把保护伞,假设一下,《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上映的时候,美国制片公司安排《碟中谍4》带上《大侦探福尔摩斯2》和《龙纹身的女孩》前后狙击,那会是怎样一种景观。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在北美它就已经收回投资了,它可以淡化中国的票房回报。
即便好莱坞片商因此也损失一些在中国的票房,但只要这么搞过两三次,中国片商就会完全丧失掉制作大片的勇气。就象三体世界送一个质子过来就可以封锁地球的科技进步一样,中国片商再也不敢尝试什么3D,什么特效,什么大制作了。
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档期掌握在中国手里,就算一年引进100部好莱坞大片,照样可以制造美国大片的真空期,让国产片得以生存。如果档期掌握在美国手里,就算一年只引进5部好莱坞大片,这5部好莱坞电影也足以扼杀国产片的未来。万幸的是,这一次所谓中国对美国电影新政,并没有涉及到发行领域。
配额:早就放开了
看上去,美国人得到了很多实惠,分账大片和票房分成比例都多了近一倍。其实,美国人并没有得到这么多。
说增加的14部配额之前有必要先科普下专业名词:“分账片”和“批片”。所谓“分账片”,即外国片商按照一定的分账比例,从总票房里分钱的电影。比如《碟中谍4》就是一部典型的分账片,截止2月12日,上映16天,该片已获得4亿7670万票房,简单的按13%的分账比例来算,美国片商现在能分到6197万人民币。由于“分账片”一般都为大片,所以“分账片”又被称为“分账大片”。
而“批片”,则指以一定金额从国外片商手里买断该片在中国的版权,该片在国内上映所得票房,国外片商不能再从中分钱的电影。
分账大片增加了14部,这14部还特别点名是3D影片或IMAX影片。其实,就算是没有这次协议,中国恐怕也会主动多引进3D影片或IMAX影片,从去年开始,中国就已经不让3D影片或IMAX影片占用20部分账大片的指标了,美其名曰“特种影片”。原因就是,中国需要3D影片或IMAX影片来鼓励电影院建设更多的3D影厅和巨幕影厅。增加的这14部3D影片或IMAX影片可以算作是急我之所急。
顺便补充一句,中国每年发行的批片也绝不止30部,不少影片可以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从而不占用“批片”的指标。
分账:美国人究竟多拿多少钱
美国人得到的第二点实惠是,中国政府允许美国公司票房分成从13%提高到25%,这个调整看上去动作很大,美国片商的分成几乎足足提高了一倍。其实,没这么多。
分账影片的提成有一个复杂的公式,票房在4500万以下,按13%的比例提成,之后每过1000万,加0.5%,但不能超过17.5%。也就是说,超过1亿2500万部分,以17.5%来分成。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有消息称美国电影票房从17%提高到25%的原因。
还是拿《碟中谍4》的4亿7670万来举例,在1亿2500万部分,美国片商拿到1805万(4500*13%+1000*13.5%+1000*14%+1000*14.5%+1000*15%+1000*15.5%+1000*16%+1000*16.5%+1000*17%),之后的3亿5170万,按17.5%的比例,美国能拿到6154万,合计7959万。
目前还不明确,新的分成是一刀切全部按25%来计算,还是和以往一样,从13%开始起步,每过1000万,加0.5%,逐步加到25%。如果是前一种算法,那么《碟中谍4》能拿到1亿1917万,比目前能多拿到3958万。相比较之前的7959万,美国片商多拿了一半,而不是一倍。
问题在于,美国电影票房分成的提高,究竟影响了谁?目前,只有中影和华夏才能发行国外影片,美国电影票房分成提高,其实质是,将中影和华夏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放到美国片商的口袋里。此举,对民营电影公司,院线,电影院,都没什么影响。
其实25%的分成比例,无论是与美国电影在其它国家的分成比例相比,还是与国产片的分成比例相比,都是偏低的。国产片片方从中国票房分成40%左右(这40%是扣除了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基金后票房里的40%,占原始票房的36.6%)。
合资:对谁都有好处
除了配额和分账比例提高,此次中美合作还提到了梦工厂在上海建合资企业,这似乎谈不上对中国电影产业有多大威胁,相反,这正好是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学习的一个好机会。美国人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则可以学习美国的技术。
其次,在国外报道中没有被提及,但在国内网站上有提及的是,中美合拍片享受中港合拍片待遇。
这没什么新鲜的,中美之间早就有合拍片,合拍片不占进口片配额,早就享受合拍片待遇了。而且,香港和台湾地区电影,即便不是合拍片,即便是纯香港或纯台湾电影,也不占用50部进口片的配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电影的所谓新政,在有利于美国的同时,对中国本身也有利好。提高进口片额度,本来就是为了扶持影院发展,计划中的事,提高美国影片分账比例,也不过让它回归正常而已,而合资办企业,更是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这样的三条新政,换来美国公司对发行权的不过问,为中国电影赢得了5年的喘息时间。
34部分账大片涌进中国,就象是一群狼来到中国,但如果将发行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这群狼就象是被关在笼子里,伤不了人。所以,狼来了,但是别慌!
好了,关于“中国”深度解读中美电影新政:狼来了,我们还有的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