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热情投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洪流》,如果您对热情投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洪流感兴趣,请往下看。
“坚持来自兴趣,热情源于热爱。”聊起专利审查,魏聪总是滔滔不绝,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他对审查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魏聪从事专利审查工作已有十多年,2009年起,他开始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员会)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复审和无效审查工作。在同事眼中,魏聪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专利审查外,他还积极参与了众多课题研究、对外交流项目等工作,每天,魏聪都在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在开拓眼界的同时,也让我对本职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使我能更好地投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洪流。”魏聪表示。
热爱审查
多年审查经验的积累为魏聪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参与审理的案件连续3年入选专利复审委员会年度十大案件,多件决定被选为优秀决定和典型案例,40多次应诉几乎全胜。魏聪的业务处理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专利无效案件的口头审理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2014年6月,作为合议组组长,魏聪主持了涉及病毒疫苗的无效宣告请求的口头审理,庭下有40多位审查员进行旁听。专利权人当庭要求补交一系列新证据,请求人一方面拒绝接受大部分新证据,另一方面针对个别公知常识性证据坚持要求补充新的无效理由,而这又引起专利权人的反对。
“此次口审能否正常进行?我们能否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方式?如何缓解双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当时,合议组面临的压力很大。”魏聪介绍,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他根据以往的口审经验,询问了专利权人准备提交这些新证据的内容和目的,又调查了请求人准备补充陈述的具体意见,明确了双方当事人的主张和诉求,随后当庭与主审员、参审员合议,并达成共识。“通过充分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证据并不会对审查结果产生实质影响,作为旁证,也不涉及案件争议的焦点问题。”魏聪说。
于是,魏聪采用了稳妥的处理方式,口审继续进行,当庭明确后续调查中在必要时,专利权人可提交这些证据,请求人可再有针对性地陈述意见。魏聪介绍,“疏而不堵”,后续口审过程非常顺利,由于案件的争议焦点不在于那些新证据,当双方当事人把主要意见陈述清楚后,他们自身也发现,新证据对于审查结论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
在口审过程中,如何摒除冗余信息,引导当事人围绕焦点问题进行有效抗辩,靠的正是合议组对口审现场的把控、合议组组长对口审过程的主持。尽管这只是一两分钟内做出的决断,但功夫全在平时的积累。
开阔视野
“从事专利审查工作,强调的是做精做细。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从宏观上了解知识产权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有了一定的审查经验积累后,魏聪对自己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他积极参与各类审查业务和宏观管理的课题研究。秉着“凡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的工作态度,魏聪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专利审查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查的概念逐渐兴起。2014年,魏聪参与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学术委员会专项课题《发明专利创造性智能判断研究》,其研究内容就是尝试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发明创造性的辅助审查。
计算机辅助审查作为一项开创性的课题,此前并无可供参考的范例。为了能做出有价值的课题成果,魏聪和课题组的其他几位成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集体讨论。“发明创造性判断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找到这些考量因素后,如何将理论形成实践成果,将其应用到辅助审查系统中?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摸索和解决的难题。”魏聪介绍,通过总结梳理多年来的审查经验,翻译整理日本《创造性案例研究》等学术资料,他逐渐形成了创造性智能判断的思路,提出以“专利申请”“现有技术”和“判断主体”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思维构架,为课题研究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梳理出了创造性判断中7个方面共272项考量要素,以及相应的判断规则,形成了1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
热爱专利审查,但不局限于审查本身;热爱本职,也关注全局发展。近年来,魏聪参与了13项课题研究,两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研究优秀个人,并连续3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的荣誉。基于出色的工作成绩,魏聪连续两次破格晋升等级审查员,并被选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骨干人才和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标兵。“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蓬勃向上,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有机会投入到这股洪流中,我会不断努力,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魏聪如是说。(本报记者陈婕)
(编辑:高云翔)
好了,关于“专利”热情投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洪流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