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打赢蓝天保卫战》,如果您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感兴趣,请往下看。
有关天气预报数据显示,近日,我国东北、华北及华东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臭氧污染,而臭氧污染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pM2.5污染。面对恼人的污染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有哪些科技手段可以辅助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
“臭氧污染和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既与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物体排放相关,又受到气温、辐射强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共同影响,治理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中心副主任桂华侨表示,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团队迎难而上,投入数年时间,潜心钻研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已拥有“基于动态法拉第杯的差分式高浓度颗粒物测量系统及方法”等多件发明专利。
从环境空气pM2.5的质量浓度、粒径谱、碳组分、消光特性在线测量,发展到移动源排放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的在线测量……如今,桂华侨和团队的研发成果已逐步应用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地面能见度观测网、移动源监测评估等领域。
在安徽省31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团队自主研发的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得到了应用,每隔15公里即可实现能见度要素自动化监测,该系统具备大雾等恶劣天气监测预警等多种功能。数据显示,系统自试运行以来,安徽省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约40%,在高速公路保安全、降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团队的前向散射式大气能见度自动测量技术已在中国气象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部门实现应用。
“针对颗粒物数浓度测量误差大、受干扰因素多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关键技术突破,在纳米级、低浓度颗粒物测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自主研发了机动车排放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监测仪、粒径谱仪等创新成果,可实现超细颗粒物的快速在线测量。”桂华侨介绍,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技术测试与应用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延庆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则负责应用示范。目前,团队的研发成果可实现新车及在用车排放颗粒物的在线监测评估,已开始应用于环保部门的机动车污染检测、机动车生产企业的新车排放测试等方面,可满足国家机动车排放车载测试法规要求,有效支撑机动车等移动源监测评估需求。
就在不久前,桂华侨凭借出色的创新能力获得了2022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一荣誉对我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桂华侨坦言,对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污染源监测监管需求,目前团队工作亟待进一步拓展深化。未来,团队将在移动源颗粒物的原位传感、纳米级颗粒物的精准表征技术等重点方向继续研发,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刘弘一)
(编辑:晏如)
好了,关于“颗粒物”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