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北京1820名科技新星获财政支持2.6亿元》,如果您对北京1820名科技新星获财政支持2.6亿元感兴趣,请往下看。
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今年完成了一项研究,列入国际脑血管疾病十大最新研究进展——这项新的治疗技术,能将脑中风复发致残率降低32%以上,让我国每年至少有10万名轻微脑中风患者避免残疾。
从一名普通医生,到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领军人物,王拥军说:“我的起点是19年前入选‘科技新星’。”
19年前,王拥军作为青年科技骨干入选了第二批“科技新星计划”。这个计划面向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员,帮助他们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提供启动性研究经费及培养经费,培养周期为5年。一下子获得30万元科研经费,在那个月工资仅有数百元的年代,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王拥军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于科研——没有完成课题的压力,自主选择发展计划,自主设计成长之路。
“可以说,这项培养计划就是我的科研‘梦工厂’。”王拥军说,“这种信任激励我发奋学习。”利用这笔经费边科研边学外语,继而考入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2001年学成回国后即在国内脑血管领域领跑。历经12年,通过114个单位、5170例临床试验研究,他带领的团队终于取得这项“国际十大”研究成果。
王拥军只是北京1820颗“科技新星”之一。和他一样的“新星”,还有在世界首次绘制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许勇、推出世界第一台符合国际规范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毕勇、主持汽车板全流程工艺技术攻关的李本海、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核心芯片研制的刘峰……
1993年7月,市政府批准设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由市科委组织实施,重点培养和资助35岁以下、具有较高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员。这是北京乃至全国人才培养项目中启动最早、寿命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人才培养项目。
20年来,为了托起这1820颗“新星”,市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帮助他们点燃科技梦想,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明星,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长为复合型管理人才。
入选的“新星”中,已有怀进鹏、徐惠彬两人成为院士,90余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此外还有16人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4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超过四成的新星已担任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领导职务。
统计显示,入选“新星计划”10年以上的人员中,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88%,博导比例接近60%。新星获得副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33.1岁,比本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早2.2年;获得正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37.1岁,比北京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小4.3岁。培养期内,入选人员共发表论文3.5万篇,共有专著1638部;先后获得435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177项。“新星”们的成果共有246个项目获得国家奖励,304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93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人获得国家发明奖。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透露,今后,本市还将推动“新星”与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技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的对接,为“新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童曙泉)
(编辑:白逸群)
好了,关于“新星”北京1820名科技新星获财政支持2.6亿元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