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自主品牌需合资合作更需自主创新》,如果您对自主品牌需合资合作更需自主创新感兴趣,请往下看。
前些天与德国大众公司前董事长哈恩博士共进午餐。哈恩博士是很有远见的企业家,当年,在有的大公司怀疑中国汽车人的能力,有的大公司怀疑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哈恩博士抓住机遇,全力推进南北大众项目。其结果是大众成长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制造企业,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故的尊敬的吕福源部长曾多次以赞赏的口吻谈到哈恩博士。
和这样智慧的长者聊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席间,我问他怎么看中国的自主品牌轿车,他谈了两点看法:一是中国市场这么大,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中国应该能产生自主品牌;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轿车企业,应能达到300万辆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其发展。他还举例说一些欧洲公司,只有不足200万辆规模,目前已捉襟见时呈现出难以为续的趋势。
此时我想到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江淮、力帆,也想到一汽、上海、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华晨,这些企业的自主品牌什么时候能到300万辆呢?有几家能到300万辆呢?怎么样才能达到300万辆呢?
记得当年台湾裕隆汽车,吴舜文董事长决心改变中国人不能开发轿车的历史,投入20亿新台币开发了飞羚轿车,结果是只销售了不足8万辆。因为台湾市场小,一个受欢迎的轿车车型每年销1.5万辆,一款车型寿命5年,满打满算,不足8万。这是一个既悲壮又惨烈的结果。与台湾相比,大陆市场要大得多,但留给自主品牌的空间并不大,平均一个自主品牌车型的年销量也只有2.2万辆!
我一直认为政府对于自主品牌有些不负责任。这不仅是因为政府未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自主品牌,也不是指某些政府部门偏重外资,看重外国人的态度,反对出台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政策,而是认为当前自主品牌轿车分散重复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管部门造成的。他们对于自主品牌只有一般号召而缺乏规划和组织。我也曾扣心自问,如果我自己掌管一个汽车大企业,我能做出决策,自己不干自主品牌轿车整车,而集中力量攻下发动机或变速箱,心甘情愿地为别的自主品牌轿车整车配套服务吗?恐怕不能。这说明企业间的联合需要政府推动。
为了自主品牌轿车能够持续发展,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努力方向:
一是政府支持研发。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与国际一流大公司相比,技术上有十年的差距,要想追上这十年的差距,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但是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政府对于企业,是不能随意补贴的,只能在研发方面补贴,而且不得有针对企业资本的区别对待。即使如此,政府也完全可以在公平补贴企业研发项目的前提下,使补贴主要惠及自主品牌。具体做法是政府可从汽车产品相关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汽车创新基金,这样做的好处是,取之于汽车,用之于汽车,省得人家说穷人纳税补贴富人用的汽车。汽车创新基金采取对创新成果以后补贴方式资助,可以切实地支持自主品牌,因为外资企业(含合资)不会因为贪图补助而假冒研究开发的(不深说了,和知识产权有关)。
二是国资委应组织国有企业联合开展自主品牌开发创新,而不是听任大家分散重复,自相残杀。现在世界上的大公司之间,共享平台者有之,借用发动机、变速箱也有之,还有分工合作,如汽柴油机、大小排量发动机之间划分范围,分头干共同用。我们不少企业都是国企,外国人说我们铁板一块,难道我们自己不该合作吗?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共创自主品牌,也可以合作研发平台,品牌分立,至少可以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方面互相借用。
三是自主品牌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应该既包括与博世这样的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联盟,也包括联合支持一些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业,如航盛,万向等。也应该包括上汽的华域、一汽的富奥、北汽的海纳川等等。
没有合资合作,我们就跟不上世界汽车发展的步伐;没有自主创新,我们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
好了,关于“品牌”自主品牌需合资合作更需自主创新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