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多、退换货难、物流时间过长……跨境电商这些陷阱你中招了吗? 不可信实验数据致化妆品专利申请被驳回 商标和专利战,必然是亚马逊卖家面临的新挑战 吉林省工商局抽查流通领域鞋类商品35组不合格 湖北武汉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捣毁14个假冒伪劣窝点 华为三星专利战最新进展:智能手机的霸主厮杀 青岛发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施方案 上海嘉定加强对马陆葡萄地理标志的保护 湖北恩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90批次食品 5批次不合格 互联网+时代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业如虎添翼 假冒名优白酒和进口葡萄酒将成今年执法打假重点 日本加入《马拉喀什条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高度评价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成就 法国海关查获逾大量违禁假药 多源于印度和新加 广东广州市抽查17批次电线电缆产品 不合格1批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加强“农家乐”食品安全监管 河南抽查30批次工艺陶瓷(钧瓷和汝瓷)产品 不合格3批次 浙江温州市抽检机动车喇叭产品7批次样品 不合格4批次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4批次肉制品样品不合格 创维要求拼多多停售“山寨品牌” “新华字典”案落槌是一堂普法课 湖南:用好知识产权 助力高地建设 河南抽检查出19批次不合格食品 九头崖月饼上榜 企业品牌发展 商标的作用有多大呢? 专利质量折射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浙江省德清县市场监管局抽检4大类食品26批次样品 不合格2批次 “2021年地标农品中国行”活动在宁夏启动 浙江抽查9批次有衬里消防水带产品 不合格1批次 山东临沂公安查获2000箱不合格烟花爆竹 被集中销毁 天津市南开区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知识产权界乐观看待UPC运营计划 浙江省质监局抽查2批次防水卷材产品不合格1批次 美337调查再设对华贸易壁垒 13家中国企业涉案 苹果高通专利诉讼七款产品在华禁售 海南省食药监局抽检2类食品121批次样品不合格2批次 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抽检餐饮食品样品153批次不合格8批次 颐和园口红引发“宫斗”发展文创还需厘清知识产权 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27批次样品不合格2批次 欧洲药企也有数据造假GMP水平很低 我国首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获批准上市 “职业打假”存在的乱象及规制建议 【解读|《“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之重大工程篇①】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彰显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 云南楚雄州知识产权工作持续向好 江西:林业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授权专利121项 天津市西青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5批次不合格 欧洲法院:地形图、地理信息与“独立材料”的解释 保护好知识产权,方能“足够好” 如何认定贴牌加工商的“恶意抢注”行为 浙江宁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

一些电商知假售假为何理直气壮

在直播间买到宣称是纯银的假银具,消费者发出质疑却被客服反问“纯银怎么可能是这个价格”

一些电商知假售假为何理直气壮

刚刚过去的3·15晚会曝光了翡翠直播骗局,再次引发消费者对直播带“祸”、电商售假的关注。部分线上商家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编写“剧本”,甚至“理直气壮”地知假售假。律师指出,这源自商家售假成本低而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建议平台进一步压实责任、监管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缅甸”街边市场,主播卖力和“货主”砍价,“货主”心痛让价……在一些翡翠直播间,“缅甸服装缅甸玉,缅甸现场缅甸人”的戏码频繁上演。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某翡翠直播间在写字楼伪造布景,所谓的货主都是演员,直播砍价不过是主播和商家编造好的骗局。

近年来,直播带货发展迅猛,在给消费者带来沉浸式购物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乱象,例如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编写“剧本”等,一些商家甚至知假售假且“底气十足”。一旦消费者遭遇假货,权益该如何保障?又该如何引导直播带货这一新业态健康发展?

商家售假无关价格

“明明在直播中说是纯银的银碗、银筷子、银勺子、银元宝,实物根本不是。”最近,哈尔滨市民王先生在看直播时花了205元下单了一套银具,收货后发现并非纯银。

王先生询问商家,客服给出的解释是商品为镀银的合金,在商品详情页面有介绍,却回避了王先生对于“直播中为什么说是纯银”的质疑,并反问道:“纯银怎么可能是这个价格呢?”

记者搜索到王先生提供的直播间账号,发现该账号主播已将开播记录隐藏,直播历史回顾不可见。

在电商直播平台,“主播感恩回馈价”“灵魂砍价”等低价噱头繁多。记者以“直播售假”为关键词在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消费者称假冒伪劣商品成交价远低于市场价格,并吐槽“便宜没好货”。

价高也并不意味着质优。此前,南京警方捣毁利用直播带货销售假冒某国际潮牌服饰的团伙。该团伙利用消费者以价格高低论真假的心理,将售价几十元的服饰伪造成潮牌产品卖到几百上千元,涉案金额近2亿元。

事实上,无论价格高低,消费者都有可能掉入商家的售假陷阱中。直播中,有的主播编造具有煽动性的故事,诱导消费者把下单当成“做善事”;有的采用指向性的代号进行介绍,把假冒商品说成是国际大牌的别名;还有的使用“尾货”“转销”等话术,暗示直播间的商品是大牌正品。

近日,中消协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指出在新型电商业态,如直播营销、社交软件营销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缺陷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中消协开展的“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32.5%的受访者认为“营销宣传环节”最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问题相对突出。

“假一赔三,给你4双有问题吗”

“近七成受访者对国内消费环境总体表示放心,但消费者对线上企业经营者的信任度低于线下企业经营者。”这是“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显示的一项结果。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认为,主播承担的风险较低是虚假宣传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主播对售假作出高于法律规定的赔偿承诺只是‘说说而已’,拒不兑现;一些大V主播通过连麦将用户引流到其他直播间来规避风险;还有一些主播频繁换号,关闭直播回放,导致取证困难。”朱巍强调,相对于线下经营而言,直播营销受众广泛且具有不确定性,因虚假宣传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范围更广,必须严格规范。

虚假宣传的背后,一些商家知假售假。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买鞋时询问是否为正品,得到商家“假一赔三”的回答后下单,收货时却发现商家寄来了4双鞋。对此,商家“理直气壮”地表示:“假一赔三,给你4双有问题吗?”

“‘假一赔三给4双’,当然有问题。”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郝旭东律师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这里的“赔偿”指的是金额而非同样的商品。在消费者看来,假一赔三是保证正品的承诺,很有可能因此决定购买,而商家却偷换概念逃避责任。

对于商家为何“有底气”知假售假,郝旭东认为,这源自商家售假成本低和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鲜明对比。

“一方面,商家售假本小利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往往能获取暴利,一些直播团队及带货主播妄图‘赚快钱’,对产品质量把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郝旭东说,“另一方面,相对较高的维权成本使得一些消费者不得不放弃维权。”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平台内经营者的活跃度必然会影响到平台的用户黏性,为了在直播电商这条赛道上跑赢,平台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大量吸引商家入驻,在监管上还存在一些疏漏。

司法解释明确直播营销责任

前一刻主播还在直播间为粉丝试装,下一刻直播就在警方抓捕中戛然而止,此前,某主播及其团队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刑。“主播通过带货积累口碑,这个过程也是以信誉为所售商品背书的过程。带货主播应对所售商品进行规范的选品和查验,一旦售假失信于公众则得不偿失。”郝旭东说。

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施行,针对网络消费纠纷案件中常见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规定。

朱巍分析,这一司法解释明确网络直播营销民事责任,引导新业态健康发展。一方面,明确高于法定赔偿标准的承诺应当遵守,经营者应承担其工作人员在直播中虚假宣传的赔偿责任,强化经营者诚信经营意识;另一方面,规定直播销售商品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平台若无法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真实信息应履行先付责任。

“相关政策正从侧重为数字经济创造较为宽松灵活的环境,逐步转变为强调规范健康发展,发展和监管并重。”郝旭东建议,监管部门可尝试整合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做到精准、有效监管;平台应严格审核商家资质,搭建渠道引导消费者维权,及时处理平台内商家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净化网络购物环境;消费者在增强消费理性的同时要强化证据意识,积极维权,避免吃“哑巴亏”。(记者 时斓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