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淘宝主播薇娅、李佳琦两人单日销售额合计近200亿元,直播电商行业作为一种互联网新业态,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随着业态的不断发展,直播电商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逐渐浮现,很多主播和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知识,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不足,导致直播频频因知识产权侵权“翻车”。面对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愈发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势,主播团队该怎样做?今年“双十一”前夕,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引》(下称《指引》),为直播电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预防知识产权侵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
直播电商的“红与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直播电商优势进一步凸显,更吸引了业界知名人士和各类品牌入驻直播平台。直播电商成了新风口,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行业发展越猛,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多。此前,主播薇娅在其直播间销售的“Supreme”联名产品并非大众熟知的美国潮牌“Supreme”,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网红二驴带货“朵唯”手机,实则为山寨贴牌机;知名人士罗永浩直播间销售自称是“revenge x storm”的品牌鞋,被证实为“RVG X STM”,产品实际所用商标及产品外观与原品牌无关……诸多侵权嫌疑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更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主播和MCN机构在直播电商经营过程中,要想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一定要重视并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许春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懂知识产权不是免责的借口。主播和MCN机构应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的识别能力,不能以误导性的语言销售或推荐商品,更不能“掩耳盗铃”地销售或推荐侵权商品。
治理直播电商行业乱象除了主播和MCN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外,还需“看得见的手”的指引和帮助。“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套关于直播的知识产权方案用以指导主播团队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资深律师符晓文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经开展了直播业务,但很多主播对知识产权不了解,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迫在眉睫。
规范保护的“参照系”
直播电商行业呼唤政策指引,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指引》应运而生,《指引》勾画出直播电商知识产权工作的“参照系”,为直播电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全方位参考。
“《指引》一发布,我就认真地学习了,内容非常详实,梳理了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知识产权问题,对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救济都有详细的建议,可以作为我们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红宝书’。”符晓文说。
《指引》主要包括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和直播电商知识产权维权指引两方面内容。
当销售的产品本身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时,《指引》指出,这种情形属于生产者、销售者责任的,主播和MCN机构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相关责任由生产者、销售者自行承担。同时,《指引》建议主播和MCN机构对产品的合法来源、品质进行必要的审核,否则可能面临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
当直播内容涉嫌侵权知识产权时,《指引》指出,主播在自己的直播间自播时,内容版权侵犯的直接责任人是主播。在使用素材时,《指引》建议主播评估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必要时先行取得权利再进行使用,即“先授权后使用”;主播受直播电商商家邀请,在商家的直播间直播时,内容版权侵权的直接责任人是商家,为避免被牵连索赔,建议主播可以通过和商家的代言合同、合作协议约定由商家自行承担相关责任,并承担因此给主播造成的损失。
针对直播电商平台的治理假货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指引》指出,一方面,平台经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民法典、电子商务法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平台可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规则及投诉处理流程,努力做到售前有准入、售中有监管、售后有保障。当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其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指引》建议权利人可以通过平台投诉维权,行政、司法途径维权,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直播电商流量大、模式新、发展快的业态新特点以及所涉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以行业知识产权治理为着力点,发布《指引》,是对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司法的有益补充,对加强直播电商的行业自律和诚信合法经营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对规范直播电商行业经营秩序、推动直播电商行业良性发展具有保障意义。”许春明表示。(本报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