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今天表示,进一步加大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和促进文化产业的经营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是记者24日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下称会议)上获悉的。
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2.5万余件
寇昉在作《关于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案件241686件,审结225557件,收结案数量年均增幅超过30%。
北京法院的知识产权案件类型最全面,案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专门管辖的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每年收案量逾万件,2019年全年的收案量首次超过2万件,总数为23041件。
北京市法院坚持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市场价值导向,使赔偿数额与知识产权的类型、创新程度及其市场价值相适应,切实保障权利人获得充分赔偿。判决的平均赔偿数额较此前五年有明显上升。
同时,北京市法院提高审判效率,破解维权周期长的难题。创设技术调查官工作机制,并实现三级法院共享共用。强化财产保全、行为保全、证据保全等临时措施的适用,提高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据介绍,北京市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其中,发明专利一审案件审理效率在全球入评城市中位列第一。
加大对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寇昉表示,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事关北京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
为此,北京市法院将进一步加大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和促进文化产业的经营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专利权等科技成果保护,研究标准必要专利等新型疑难问题,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北京市法院还将依法处理涉冬奥会知识产权案件,积极与组委会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全力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行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障。
北京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永建议,知识产权法院和互联网法院要立足各自职能定位,大胆探索创新,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科技创新与司法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司法改革实践,助力提升司法保护水平,用创新的思路解决司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开展审判方式的创新,积累和创造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空间治理的经验、模式。(陈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