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人工智能(AI)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两大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球很多企业开始将大把精力投入到这些技术的研发中去,一旦出现研发成果,企业便开始提交专利申请,进行专利布局。
“了解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熟悉人工智能与区块链领域的专利法条逻辑,对我国企业申请高质量、高价值的相关专利必不可少。”在日前举办的区块链和AI领域的专利挖掘、申请和布局策略讲座上,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电学事业部总监孟金喆表示,企业要善于评价专利质量和价值。一方面观察稳定性,重点在于能够在专利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满足各法条的审核要求,维持权利有效。另一方面观察市场价值,重点在于能够准确表达发明点,且将发明点放在整个市场产业链中去布局专利申请,从而得到最优保护范围。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涉及多学科、多层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具有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孟金喆强调,企业还需要了解产业链的情况,目的是确定侵权主体、包括发明点的各种可能的产品形态以及侵权行为的可取证方式。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产业链主要指的是技术的呈现形态。从软件实现的方案来看,人工智能包括准备阶段和应用阶段。如数据样本的采集过程、基于数据样本的模型训练过程、已训练模型的运行过程、产生离线数据库的过程、离线数据库支持应用场景业务的过程、已训练模型在线支持应用场景业务的过程等。区块链包括开发阶段,即平台的开发、测试、智能合约的开发。部署阶段,即区块链的部署、智能合约的升级等。运行阶段,即业务运行过程,例如,版权登记、货币交易等。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于2月1日起实施,主要针对算法、商业方法和规则特征的客体、创造性问题进行规范性解释。其中对专利布局中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作出了如下规定:对包含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申请进行新颖性审查时,应当考虑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特征,所述全部特征既包括技术特征,也包括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对既包含技术特征又包含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的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创造性审查时,应将与技术特征功能上彼此相互支持、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算法特征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与所述技术特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孟金喆指出,《专利审查指南》为企业专利应用场景与技术手段的结合、结合紧密度提供了多个示例,明确出示了无结合以及紧密结合的情况。但在结合紧密度方面留下了空间,这需要企业在专利稳定性和专利保护范围方面有效把握平衡点。
企业该如何对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进行专利布局?孟金喆认为应用类技术的特点是将已有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区块链底层技术,应用于传统应用场景中。应用类技术对底层技术本身没有实质性改进,大多是选择性使用或适应性调整。对于这类技术,需要突破多方面难点,如:商业方法非技术性改进;应用场景和底层技术均无明显变化;应用场景与底层技术结合存在难度;涉及多主体时各主体的配合关系等。同时需在应用场景因结合新的底层技术带来业务功能差异;受限于应用场景业务特点,对底层技术产生的约束;实现应用场景时所采用的底层技术细节等方面进行专利挖掘。而底层类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在应用场景中的落地实现,与应用场景的结合紧密性等,可以从提炼应用场景的技术特性上实现与底层技术的特性适配。如区分场景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高时效和低时效等方面进行挖掘。(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