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201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体系共提交了58990件申请(2018年53345件),位列全球第一。美国以57840件申请(2018年56142件)位列全球第二。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列三、四、五位,维持2018年排名不变。自1978年《专利合作条约》运行以来,美国一直蝉联榜首。(4月7日 央视新闻)
就专利领域而言,中国取得的专利申请成就可不是一般的大。与199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中国收到276件申请相比,到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到了58990件,短短20年增长200倍。飞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加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这一骄人的成绩,也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型发展和创新型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一”,但专利的使用和转化率较低,这是困扰我们由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迈进的关键瓶颈。资料显示,一直以来特别是在我国高校,虽然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但转化率普遍低于5%。如此低比例的专利转化率,说明极大量的所谓专利就是个“名头”,部分科研工作者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创新”或创造专利价值,而是沽名钓誉甚至以此披上学术成就的“美丽包装”。这样的现状实不足取,既是人才的极大浪费,也是我国专利申请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专利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实现效益效能的社会转化,要它作甚?就如一些游手好闲的所谓专家学者,去研究“牛羊放屁”“中国人来自于古埃及”和“两成中国人死于吃错饭”那样,不是完全的无事生非和劳民伤财是什么?笔者以为,要真正实现专利为创造社会价值、企业价值的专利,让专利实至名归,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者,要从现有和未来的专利中“去伪存真”,不妨采取拍卖方式。通过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拍卖,专利是不是有含金量,是不是有社会价值,让“公众”和“拍卖”说了算,让市场需求检验专利的“真伪”,是个不错的方法。2018年3月,中科院在山东举行首场专利拍卖会,3个小时最终成交28件,总额503万元,单个最高成交价60万元。市场对真正的专利的渴求,可以筛选出专利领域的“水货”。二者,可以让市场需求者“点将”进行定向攻关。不是什么样的专利都有价值,让专利研究者瞄准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定向”“精准”开展研究创新,企业或市场需要什么,研究者就攻关钻研什么,并让专利尽快获得收益,这是专利的真正价值取向。三者,为减少专利“水货”,提高专利转化率,不应该让广大科研工作者“盲目研究”,国家有关方面可以就社会、科技、信息等有关领域提出专利研究的方向,公布重点攻关的项目目录,提供财力物力的基础支持,将大量吸引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目光,也必将实现专利社会转化率的大幅度提升。(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