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26元买4500斤水果”买垮水果网店事件,让“羊毛族”这一网络黑灰产业链浮上水面,更有甚者,抓住规则漏洞或者违法行为,以“打假”之名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日前,新京报记者卧底数十个“吃货”群发现,这些“职业打假师”以开门收徒的方式裂变出一个又一个打假团队,有些团队还会向商家收取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的“保护费”,承诺“免打”保护(《新京报》12月9日)。
知假买假、职业打假,并非新鲜事物。尽管存在争议,但相较于职业打假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更看重其在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客观作用,因此职业打假者曾经被称为市场“啄木鸟”。
如果“啄木鸟”不捉虫,只“啄”树,就适得其反了。近年来,特别是电商普及后,职业打假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显现,并产生了新变种。在“打假”旗号下,一些职业打假人从知假买假演变为做假造假,通过恶意投诉、敲诈勒索牟利,已涉嫌违法犯罪。因成本低、获益高,这些“职业索赔”团队在网上兴风作浪,导致商家苦不堪言。
2019互联网法律大会发布的《恶意索赔行业观察报告》指出,职业索赔已经影响到商家、平台、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等多方,破坏了市场营商环境,侵占了消费者正当维权的司法执法资源,应依法严厉打击。
此次媒体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职业索赔”的泛滥和危害。比如,除利用网店价格漏洞或产品瑕疵集体下单向平台投诉并索赔外,一些团队还通过P图出具假货鉴定、在包装上喷涂虚假生产日期等造假手段,要挟卖家,收取“保护费”。这些牟利性“职业索赔”还会以“师傅带徒弟”形式,像病毒一样传播。凡此种种,都已走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反面,是时候关上其牟利之门了。
其实,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比如,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而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该办法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职业索赔”牟利之门,即将被彻底关闭。陈广江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