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查60批次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液产品 不合格5批次 84款防晒化妆品被曝不合格 知名产品在列 越南:社交媒体上的视频直播助长假冒交易 浙江省质监局抽查电玩具产品2批次不合格 海南保护黎锦等非遗文化 用传统技艺手法“复活”龙被 江苏南京市食药监局抽检:多味卤瓜子、鳊鱼等4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 安徽抽检粮食加工品样品99批次 不合格2批次 辽宁省鞍山市工商局:1批次成品油样品抽检不合格 最高法院:起诉垄断企业可不经过行政认定 陕西渭南市知识产权局“3.15”期间组织消费维权活动 安徽淮北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112批次 6批次不合格 安徽铜陵铜官区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 辽宁高校知识产权创造力呈现蓬勃生机 上海速冻牛肉市场猫腻:国内肉冒充进口 淘宝与警方今年打掉200多个制售假窝点 广东省公布2021年度《重点商标保护名录》 广东江门台山市:专利提质增量培训进企业 推进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建设 WTO在涉及澳大利亚烟草平装法律的上诉案件中支持澳大利亚 责令北京兴泰吉成置业有限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014〕Z 28号) 宜华地板因宽度不合格登上质量“黑榜” 内容付费时代,藏在图片版权消费里的大生意 法制办: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傍名牌”最高或罚一百万 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27批次 不合格样品6批次 中国、加拿大被美国列入严重违反知识产权国家名单 苹果再曝蓝宝石相关专利,为未来iPhone做铺垫? 内蒙古工商局:39种床上用品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中国标准动车组载客运行 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 重庆市食药监局:1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广东食药监局:智多星、美素力等婴幼儿食品不合格 安徽淮北市质监局稽查支队发挥执法打假作用保障儿童消费安全 人大常委会建议深化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权改革 华为与三星专利之争 或将打起“持久战” 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商标行政执法研修班在深圳举办 安徽淮北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69批次 8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国家版权局:未经授权的网络影视剧越来越难看到 三星公司在专利侵权案中支付2500万美元 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我们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6批(台)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大连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效显著 第四届广东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论坛在珠召开 "2012年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发布 质检总局抽查60批次电线组件产品不合格2批次 2019中国互联网大会聚焦培育新动能 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增强知识产权服务 为企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 浅析技术特征的功能与技术效果的区别 英国知识产权局就BLM商标申请作出回应 版权问题应用互联网思维解决 广东省梅州市农业部门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253批次餐饮食品 不合格2批次 浙江省温州市质监局抽查22批次衬衫产品不合格4批次

监管亟待下沉 打击化肥制假售假网络

“没啥人种地了”“周边镇上的农资商关了几十家”“忽悠农民的假冒伪劣太多,卖正品的没法干了”……一边是传统市场缩水的挤压,一边是假冒伪劣化肥排挤,不少化肥经销商反映,当前农村化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正规、优质的化肥经销商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呼吁各方共同加强打假网络,引导新型化肥市场发展,支持农资商加快转型。

“以前主业是农资,副业是农场,现在反过来了。”中部某省一农场负责人万文勇2006年开始做化肥等农资代理,这几年他的压力逐年增大。“化肥销售量从以前500吨一季下降到今年70吨一季。假劣化肥抢走了市场,但‘吃’了假劣化肥的粮食,人又如何下咽呢?”

万文勇的境遇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环保和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加上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抛荒严重等,传统肥料市场明显缩水。

江苏沭阳县长卫农资经营部负责人徐长卫也有同感,传统肥料市场缩水,虽然新型肥料销量在增加,但主要靠大户支撑。一些较大的农资商主动寻求转型,比如调整销售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等,推广测土配方等新模式,但市场认可度较低。

“测土配方现在也比较混乱。有的经销商为了讨口饭吃,就说别人测的不对,不断误导、忽悠农户,导致测土配方施肥需求增长缓慢。”做化肥农资20多年老汪说。

经销商头上不止“市场缩水”这一座“大山”,业内人士指出,去产能过程中虽然关闭了不少小化肥厂,但仍有一批“打游击”的小作坊游离在监管之外,用“伴大款”“偷养分”“忽悠团”等方式坑农害农,严重压缩正规经销商和好肥料生存空间。

“多是老人妇女种地,图便宜,我们乡镇约三分之一农户用假冒伪劣化肥。一些小厂的套路就跟忽悠老人买保健品一样,随便办个讲座、管顿饭、送点小礼品,现场就把化肥给卖了。”万文勇说,不比农药,化肥造假相对容易,多数以氯化铵为原料,加点填充料,经简单物理加工就能做出只含氮,不含磷钾的“肥料”,冒充复合肥卖。“小作坊一包最少赚80元,远高于代理商10元一包的利润。”

“销售纯假肥料的都是下乡“忽悠团”的形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此外,更多的是偷减含量,比如氮磷钾总含量为48%的复合肥,但他们只给到36%。每减少1%的含量,每袋化肥成本大约降低6元。”烟台众德集团代理商陈正福说,还有些小企业和个人为牟利故意假冒名牌大厂生产肥料。

“我们一袋复合肥卖140多元,不正规的化肥一袋80元,效果很差,但是有的农民为降低种地成本,就会选择价格低的,导致正规化肥市场被挤压,正规厂家也会选择减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三农农资经销部刘春兰说。

“化肥造假可追溯性不高。”中部某省一家化肥生产企业负责人柳文发说,在他所在的市,证照齐全且规模、标准生产的化肥企业仅他们一家,但其他三五人搞个机器即生产的小作坊不下10家。“他们‘直销’,我们还有不少‘中间环节’,以及农户对经销商、经销商对厂家普遍存在的赊销所带来的风险。”

不少化肥经销商指出,现阶段市场监管并没有跟上。期盼机构改革后,有关部门尽快编织起延伸至村一级打击假冒伪劣的执法网络,并对正处在经销商转型服务商的农资流通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引导。

他们建议,机构改革后,监管宜下沉,构建延伸至乡镇、农村的监管执法网络,着力打击“流窜造假售假”等现象。陈正福说,眼下由于假冒肥料可以从厂家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隐蔽性很高,市场监管部门不易察觉,有人举报才处理,处理时罚款又受额度限制,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假劣肥料才畅行无阻。

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监管执法要管住两端,一是源头端监管要精准淘汰小作坊式企业,设置生产能力、厂房面积等几个硬指标,排查严打流窜的小作坊。二是消费端执法要深入用肥一线,不能飘在上面,监管部门要主动掌握本地肥料的销售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高违法成本,让农资市场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拓展新型肥料市场,并适当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种粮大户已逐步意识到肥料的重要性,但大量小散户仍然只认价格。农业部门应引导农民使用新型肥料,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施肥知识,教会农民正确识别肥料。同时,建立优质农产品优售优价的稳定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新型肥料的市场占比,减少土壤污染,助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有经销商表示,还需减少部分地区化肥行业“地方保护”,降低农户用肥成本。

(本版报道除署名外均由记者侯文坤、赵久龙、邵琨、刘智强、顾煜、吕雪莉采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