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东德州庆云县大力开展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努力帮助地方剧团发展,让传统的地方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历史的东路梆子,近年来不断发扬光大,成长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曲艺形式。
在尚堂镇的历史文化展馆里,陈列着一组七八十年代东路梆子剧团的老物件,展示着剧团当时的辉煌。
尚堂镇党委委员胡伟娟:
这个照片是东路梆子的成员,大约五十多人,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当时他们演出的现场,留存的一部分照片,你看从这些照片上就能体现出来,当时逢年过节的时候,戏班子就去周围这些村(演出)每个村都到,到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的老人孩子,都全体出动全部去看戏的,非常火爆也非常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剧团的节目缺乏创新,再加上外出打工潮的兴起,很多演员开始转行,庆云县东路梆子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低谷期。
东路梆子庄户剧团团长王占成:
我们这里有个老年活动中心,到了初一、十六我组织起来,在那唱,你愿意唱点啥就唱点啥,到时候也敲敲鼓、也敲敲锣。
资金紧张发展困难
受制于资金问题,刚成立的东路梆子剧团只局限于在西仓村周边几个村演出,发展比较困难。2015年,县文化部门协调资金,为剧团购置了服装、道具、锣鼓等演出设备,解决了剧团最大的难题。
王占成:
那高兴劲儿,这都是新的,在保定买回来的,当时想不到,任何人都想不到,那服装太好了,到哪里你下乡演出,一看人家服装咋这么好啊,一片新。
随后,相关部门又将东路梆子纳入了庆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
庆云县文化馆馆长周荣新:
东路梆子作为地方戏曲,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在我们庆云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群众基础,所以说,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持,使他们重新站上舞台,焕发光彩。
政府的倾力支持,为王占成扫除了后顾之忧,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曲艺的改进与创作,《老少婆婆》、《逛花园》、《好媳妇》等一批有着鲜明特色的新剧目开始登上舞台。
王占成:
国家讲文明、讲尊老爱幼,唱出戏来特别是上面有些苦料,有些乐料,这是东路梆子的新创作,群众非常欢迎,也很爱看,他就是一些庄稼事、庄稼人,演着原先的传统,编着新的。
2017年开始,东路邦子庄户剧团又加入到了文化下乡的队伍,几年来,剧团几乎走遍了全县大小的村庄,越来越多的观众欣赏到了东路梆子的风采。
村民邓新红:
这就是那个东路吼啊,一说东路吼,老的少的全上这来听,就爱听东路吼啊,感觉唱的很好,我们这老一辈就是听这个戏。
周荣新:
现在的东路梆子相较以前,有了很多的不同,在原有风格基础上,又融入了非常多的能体现当代社会新风尚的内容,非常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文化下乡,一方面我们把这些好的内容,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剧团也在活动中得到历练,提高了影响力。
针对东路梆子、哈哈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庆云县制定了专门的文化艺术发展规划,帮助地方剧团发展壮大。
周荣新:
通过对庄户剧团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内容涉及思想政治学习、演出的管理、节目的编排、舞台的表演等内容,使参训人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锻炼队伍、在发展机制方面,鼓励主动融入市场参与竞争,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创新求发展的能力,使其成为庆云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目前,庆云县的东路梆子和刘贵哈哈腔都申报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文化展演活动,让这些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