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初,全球工业领域的企业都会将目光聚焦到德国——大名鼎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展会之一,一些影响世界的工业产品和动态往往集中在此时发布,许多未来彪炳史册的工业大事件就在这里孕育诞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作为“常规操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中。不过,在“走出去”尽展风采的同时,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一道“必答题”。“由于展会知识产权纠纷通常是突发性的事件,因此中国参展商需提前做好法律准备,有礼有节地维护合法权利,谨慎提防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落马’。”北京市永新智财律师事务所主任邵伟表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德国是国际贸易展会强国,按营业额比较,世界12大知名展览公司中,有6家来自德国。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参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但在前些年,随着中国赴德参展企业的不断增长,因中国企业缺乏对当地知识产权保护有关规定的了解而遭遇问题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许多参展商因知识产权问题处理不当,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失,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
2007年3月15日,在汉诺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开展仅数个小时,包括纽曼、华旗爱国者以及深圳迈乐等国内知名厂商在内的12家中国参展企业,便因涉嫌侵犯意大利Sisvel公司的MP3专利而遭到德国海关查抄,所涉产品包括MP3、DVD播放器、汽车导航仪等多种支持MP3播放功能的电子产品;此后,在2008年的同一展会上,Sisvel公司又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查抄行动,中国展商再度成为查抄的主要对象,39家中国著名厂商被查抄的原因,除了Sisvel公司提出的涉嫌侵犯其MP3专利权问题外,还有索尼爱立信、飞利浦、博世等公司以中国企业的外观设计、商标等涉嫌侵权为由向德国检察院提请查抄;无独有偶,在前些年举行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当天,德国海关也以“可能侵犯专利权”为由突袭了包括海尔、海信在内的69家中国企业展位,并没收了大量电视机、MP3和手机等展品。
反复上演的查抄事件在给参展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还给企业的品牌声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赴德参展而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中国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但主动应对在德参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避免因知识产权纠纷在德“落马”,已成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的关键步骤之一。
合法维权有礼有节
那么,赴德参展的中国企业究竟需要做好哪些措施?在遭遇展会知识产权纠纷时又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由于前往德国参展的中国企业通常不懂德语,因此对法律文书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德国华孙专利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负责人孙一鸣建议,中国参展企业需重视法律文书并且积极寻求律师的帮助,采取合理的庭外措施和必要的法院对抗程序。
“其实,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潜在的被维权者,展会知识产权维权主要是指在遭遇展会知识产权纠纷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程序权,如何维护参展者的人身权。”邵伟表示,几乎所有德国展会中遭遇临时禁令、海关扣押、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中国企业都曾提前收到过警告信。为此,企业需要及时对警告信做出回应,如果没有侵权则提出反警告信,如果可能侵权则可以就警告信内容提出谈判,并且提交保证书和罚金,如不作应答则将面临临时禁令。
诚如两位专家所言,在德国参展期间,临时禁令是最需要中国展商给予关注的情况,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可以立刻要求展商撤展的禁令。邵伟指出,临时禁令批准通常非常迅速,最快只需要4至6小时,且一旦送达立刻生效。虽然法院的送达者可能并没有像中国传统思维里穿有特定的制服、带有特定的标志,但如果收到了临时禁令,参展商仍需要积极配合。“需要注意的是,禁令送达者并无权询问产品生产销售细节,但是同行的权利人代表经常会趁机提问采集证据,因此如在此时被询问,可以保持沉默。”邵伟说。
“参展企业在禁令还没有撤销前必须严格遵守禁令,并且应该积极应对临时禁令,否则将会给之后在德国的经营活动带来持续、严重的负面影响。”孙一鸣认为,为了应对临时禁令,参展方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为投入欧盟市场的新产品做好相关的知识产权调查工作,同时向德国的保护函登记中心提交保护函,请求法院在对方提起临时禁令请求时驳回请求或排定日期举行庭审。
实际上,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不断加快,妥善处理包括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邵伟建议,对企业而言,关键还是要把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作为一件日常工作来抓,更要在遭遇展会纠纷时积极聘请当地律师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陈鑫)
(责编:林露、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