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环境专利申请量多、增长速度快,然而转化少、核心专利少、国外布局少——
近年来,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大气污染防治、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不断推出,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我国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环境保护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
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2008-2017年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热度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我国是环境专利大国而非强国,具体表现为‘一多一快三少’,即专利申请量多、增长速度快、转化少、核心专利少、国外布局少。”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企业、院校/研究所需加强核心专利布局、加快转移转化步伐、提升专利质量、扩大专利技术输出,逐步从环境专利大国转变为环境专利强国。
环境技术专利增长显著
环境技术一般是指用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技巧、工具、手段。报告显示,从近10年全球专利申请趋势来看,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我国环境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据了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44.08%,已经成为最积极布局环境技术领域的国家,领先排名第二的日本高达30多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国环境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8年6349件上升至2017年的5.2245万件,增长了8.23倍,而我国同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仅为4.76倍。
“我国积极布局环境技术专利,现已成长为环境技术专利申请大国。究其原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获得高度重视,各项环保政策出台,科技投入持续加大,促进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上升。反过来,这也促进了环保市场快速增长,带动环保技术需求井喷。”燕中凯表示,环境专利作为一种技术及知识资产,具有巨大的技术和商业价值,也是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正给广大百姓带来福音。以生态厕所为例,“小厕所大民生”,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等地厕所改造均采用了生态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生态洁公司)的专利技术,将农村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进行、一步到位,补齐了农村厕所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核心专利布局有待加强
报告根据专利强度评价指标筛选出大气、水、固废、监测、土壤及地下水、物理污染等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技术。其中,“屋面雨水回收处理工艺”“气体净化装置”“固液分离的生态厕所”等专利入选。
记者了解到,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屋面雨水回收处理工艺”专利,汇集屋面雨水,初期弃流后将剩余的雨水与聚合氯化铝混合进行混凝反应,沉淀过滤后进行杀菌消毒处理。该专利技术能够很好地对屋面雨水进行除杂和除菌,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气体净化装置”专利技术,利用藻类光合作用装置中微藻的藻液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风机将待净化气体输送到藻类光合作用装置的布风器,布风器将气体引导到微藻养殖器隔间,净化后由气体导出装置排出到环境中。
上述生态洁公司的“固液分离的生态厕所”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对生活污水进行降解,采用安全环保的微生物集成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绿化、灌溉,节省清洁水源,无二次污染。生态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公司创立之日起,就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专利布局,为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公司现已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公司创新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提高了专利成果转化率。
不过从整体而言,报告显示,我国环境技术领域核心专利数量虽以426件位列第三,与排名第二、拥有499件核心专利的日本差距不大,但与居于首位的美国2060件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高被引专利、拥有庞大专利家族和的专利数量偏少。
对此,燕中凯分析,一方面核心专利的形成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迅速,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积累不足,很多技术工艺原始创新比较欠缺;另一方面,我国96%以上的专利只在国内申请,在国外市场布局较少,使得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的国际影响力偏低。
转移转化步伐还需加快
《报告》对专利申请法律状态中出现权利转移/许可的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专利权利转移/许可占比来看,美国籍专利申请人比例为32.0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2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实行“发明人”制度,即提交专利申请人必须是发明人本人,即使是雇员发明,也由雇员发明人申请专利权,专利权取得后再转让给雇主,因此很多权利转移的专利属于此类性质的转移。日本、德国专利权利转移/许可占比分别为8.24%、8.07%,我国为5.6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通过对比院校/研究所专利申请占比和权利转移/许可占比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院校/研究所专利申请的占比高达28.12%,但是实现权利转移/许可的专利比例仅为17.02%。“我国院校/研究所积极布局环境技术领域专利反映了我国环保政策的积极导向和科研体制的特色,但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设法激发院校/科研院所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减少成果资源浪费。”燕中凯表示。
此外,我国院校、研究所未缴纳年费/放弃导致专利失效的比例高达59.66%,远高于全球平均占比26.06%。燕中凯向记者表示,因未缴年费/放弃致使大量专利失效这一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部分专利的实用性、市场价值有限,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二是许多中国院校/研究所在专利维护方面缺乏系统的安排,专利维护资金投入不足,专利资产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综合来看,我国是环境专利大国而非强国。”燕中凯建议,我国要加强环境技术专利质量的监测和评估,鼓励科研单位出台有利于高价值核心专利研发、转化、维护的制度,优化环境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科研资源向高价值核心专利集聚。此外,我国应进一步推动环保企业与院校/研究所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集中资源重点研发能满足环境管理、环保治理市场需求、有较强市场生命力的核心专利技术,切实提升我国环保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转移转化和国外布局的步伐。创新主体还要密切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规则,密切关注可能影响和制约自身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核心专利,系统考虑知识产权申请与维护工作,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助力我国从环境专利大国向环境专利强国迈进。(本报实习记者李思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