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浙江尹先生最近发现自己打出去的电话,周围朋友都不爱接听。后经证实,他的手机号码已被某软件平台标注成了“教育科研机构”。尹先生还发现,另有3家软件平台也对其手机号进行了标注,其中两家将其标注为“教育培训”,另一家则标为“未知”。如果要查询详细信息,还需支付26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接到过推销、骚扰乃至诈骗电话,对此确实烦不胜烦。于是,一些手机软件开发出了对电话号码进行标注的功能,本意是发动公众的力量,找出那些骚扰、诈骗电话,避免更多人受到侵扰。但这过程另生枝节,违背了方便用户识别来电的初衷,引发出一系列恶意标注的现象。
目前,手机标注软件开发和互联网企业对恶意标注没有限制,用户接到来电后,就可以对任何电话号码进行文字标记。同时,大部分平台都提供了“骚扰”“诈骗”“快递”“中介”“广告”等标签,而平台对被标记号码的真实性缺乏审核;另一方面,部分软件公司因为数据不完整或者变更,而出现“误伤”,这都是导致“恶意标注”“乱标注”的原因。
我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这一规定,乱标注用户的电话号码,软件的运营者没有尽到审核义务,在被用户发现后又收取各种费用,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日常生活,互联网平台和手机软件开发应用公司必须承担起主动核实的责任,在确保“标注”真实准确的情况下进行标注,为广大民众提供便利。电信运营商也要严格把关,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和手机软件开发应用公司的审核过滤,打击和杜绝“标注”乱收费现象,确保电信网络安全。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惩治恶意标记“来电显示”并以此“发家致富”者,让“标注”回归本真,服务民众。谢文静(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