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王师傅在镇上经营日用品小超市已经4年了,店小利薄,一年算下来净收入3万~5万元。直至今年9月,这份生意的平静被一纸诉状打破——有公司起诉他销售假冒的啄木鸟牌美工刀片,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被索赔2万元。成都法院网的开庭公告显示,10月19日,仅一家名为宏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原告开庭的商标权、著作权侵权案就有22件,被告方均为乡镇百货商店,遍布成都周边郊区市县(《成都商报》10月22日)。
小超市收入低、盈利少等难处,并不是他们售假贩假以及免于追诉的理由。被打假方盯上,只能说明他们确实侵害了消费者以及商标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就应受到处罚。
打假无禁区。小超市虽然店小利薄,却是假货销售的重要终端。打假治假当然不能遗忘这些广泛分布于城乡地带的小商店。企业打假团队之所以盯上这些小商店,也从侧面折射出这些地方相较于大型商店,售假侵权现象更为突出,理应给予“重点关照”。何况,在地处城镇小巷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商店,进货手续简单,监管力量也比较难以深入,更容易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入侵。
打假触角深入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对广大基层消费者的权益是一种保护,对监管部门也是一种助力。因此,长远来看,乡村打假,对各方都是正本清源,对于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对乡村消费品质的提升,都是有力的促进。
农村市场,不该是假货的天堂。突如其来的打假,可能会带来一些阵痛,但势在必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经“什么便宜进什么,什么好卖进什么”的小商店,经过打假官司后,就会对商品品质和商标重视起来。随着打假的不断深入,那些曾经饱受假货侵害的乡村消费者,今后也会渐渐改变过去“越便宜越好”的错误消费理念。接连发生的乡村商店售假法律纠纷,也将倒逼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这些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徐建辉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