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一圈,我发现巴中展馆里很多产品都来自贫困地区,绿色生态,准备多买点。”9月10日,秦巴农洽会暨西交会展销活动现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少市民道出此行购买喜好。
本次展会上,全国200多家知名农林企业带来了数千种农特产品。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贴有“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产品特别吸引眼球。
期待:企业盼集体商标提供助力
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空山马铃薯……巴中参展的大部分商品均贴有“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据悉,这是我市“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产品首度集中亮相。
记者发现,现场不少企业对这枚集体商标满怀期待。它,能提供何种助力?“我们家的空山马铃薯自然农耕,炒不断条、炖不浑汤,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可惜知名度不高。”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囿于资金等因素公司宣传力度不够,“产品贴上集体商标来参展,有助于提升知名度。”
在通江银耳展位前,整个上午,负责人杨述顺都在忙活。“通江银耳的好品质在巴中人尽皆知,但推广到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杨述顺说,贴上“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后,希望尽快获得更多、更实惠的支持,例如资金补贴、人员培训等。
“集体商标使用成员可以在宣传推介、品牌推广、销售平台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获得财政、税收、金融、交通运输、定向采购等政策支持;能够参加全省各类技术培训、贸易洽谈、信息交流。
思考:有了新商标不等于有了新市场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作为一个新事物,从首次在通江县启动使用试点,到现在展会上的集中亮相,时间仅一个多月。这期间,我市明确提出实施扶贫产品进商超、电商、展会、景区、服务区、机关食堂“六进”工程,全市已有60家企业231个品种进入29个商超,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但“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生产经营主体,发现有的企业负责人只是忙于展示和销售自家产品,对集体商标的申请、使用以及能够给贫困地区企业带来哪些实惠和帮助并不是十分了解。
“我们公司主要是绿壳土鸡蛋,以”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苗和养殖技术让当地村民养殖,再进行统一回购。”家住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的王垚也是本次的参展商,在他看来目前公司产品销路不愁,但在品牌打造上相对欠缺。“有了新商标不等于就有了新品牌,我建议整合各类资源,拓展品牌宣传渠道,帮助集体商标产品在更广阔的平台宣传。”
新商标只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在恩阳区西南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曹波看来,有了新商标不等于就有了新市场,应该以“商标+行业标准”的方式,完善生产标准。“以标准化、规格化、集约化、冷链化的方式变革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模式,才是高效的扶贫方式。”曹波建议,不仅要有新商标,还要有新商业品牌,提高扶贫产品的附加值。(记者何欢)
原标题:看特色买实惠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