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是个动态过程,总要根据新的形势提出新的工作任务。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的工作。
把“放管服”改革做实。“放管服”是上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加强政府自我革命、提高政府效能的重大举措。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放管服”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妥善应对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需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面向全球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需要。“放管服”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当前的问题是,一些政府部门对这项改革工作抓得不实,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创新仍然深受显性或隐性准入壁垒之苦、行政许可和变相审批之累。监管不到位和监管乱作为并存,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还比较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部门和单位办事手续繁琐、随意性大,群众和企业不满意。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这项改革,把这项工作抓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把“放管服”改革做深。“放管服”是改革,“深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李克强总理强调,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项工作,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键还是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包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减税降费等,继续简政放权,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还有1300多项,很多是不必要的。对这些审批和许可事项,要逐一深入论证,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外,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不再保留审批和许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也只有放得开、减下去,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五年内,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要使之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进行监管,但这些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有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监管不能削足适履、简单套用老办法。各级政府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改革要“具体”,有“具体”才有“深化”。
把“放管服”改革做细。“放管服”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更是一项具体工作,真要把它做到位,非在“过细”下功夫不可。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企业和群众“点菜”,努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更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五个为”的指导思想,即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继续做好“六个一”的工作,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这些具体工作做实做细了,“放管服”的成效才能显现出来。为了把“放管服”做实做深做细,各级政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检查监督,加大问责力度,确保“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政府效能更上层楼。邵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