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碧”“小白兔”“老干爹”“阿里爸爸”“辛巴克”……为了防止别人恶意抢注相同、近似商标,很多知名企业在商标注册上“山寨”了自己。专业人士指出,“防御性”商标注册是大企业的常见做法,为的是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未来的口水甚至法律战。(见8月5日《北京青年报》)
阿里巴巴注册了“阿里爸爸”,“老干妈”注册了“老干爹”……很有一种魔幻现实的感觉,也正是因为知道了“防御性”商标的无奈,更让人感慨“想做事、能干事、干成事”之不易。比如最近,创维发布品牌维权声明,指责拼多多中所售创维先锋、创维云视TV、创维e家等商品,涉嫌假冒。
山寨产品与品牌产品的品质差异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就事论事的问题,具体到各种产品各有不同,也不排除有些山寨产品在质量上可能并不是很差,能够达到“使用级”,一些人觉得“山寨不等于劣质”,相信“出口返内销”“大牌加工厂”“原单原料尾货”,心理基础就在这里。但是,“山寨”更多不是质量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种法律问题,一种文化问题。山寨产品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坑了一部分消费者,也不是坑了一两个品牌,而是干扰了市场导向,让潜心品质的企业吃暗亏,进而危害整个市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单靠“防御性”商标注册解决不了山寨问题,“山寨不等于劣质”的消费心理才是更大的问题。(毛建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