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捧药粉,几捧玉米粉,在脸盆里混合搅拌后,装入胶囊,精美的包装盒上堂而皇之地标注上功效,这样没有正规生产厂家、没有准确生产日期、更没有经过相关质量检测的“保健品”,竟通过网络销往20多个省份。小作坊里加工成的“三无保健品”,在网络平台为何能够畅销甚至成为“爆款”?(人民日报5月23日)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是与病情密不可分的科学产物,岂能肆意造假?近期频频曝光的的假药事件让老百姓深恶痛绝,许多新药造假早已泛滥成灾,服用假药、劣质保健品等影响治疗效果不说,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网络平台作为现代生活首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有着“覆盖式”的影响力,然而用几捧药粉和玉米粉随意的搅拌而成的劣质“保健品”居然能网络爆红,其根源值得深究。怎能纵容这些“毒药”肆意横行,是监督部门力度的不到位?还是网络平台运营商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缺失?消费者应在心里画上一个问号。
笔者认为,假药之所以流行是受可观的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大敛不义之财。可如果没有广告和平台的推动,这些假药也是很难形成气候的。很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就是“明知”假药却还播放广告,甚至有些从来没有受到过刑事追究。这就涉及到了监管力度的问题了,相关部门应下大力度集中整治,认定“卖药”和“传药”同罪,采用“双管齐下”的治理措施,让假药无处藏身。通过加强对重点网站和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加强对互联网的主动监测,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等方式来收集互联网销售假药线索,追根溯源,彻底捣毁网下制假售假窝点。
同时,执法部门还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注重发挥媒体的作用,及时揭露曝光利用互联网销售假药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制造假药这种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经发现从重处理,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就媒体和网络平台而言,应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提高“入住门槛”,严格审核网络售卖的各种商品。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网络运营商通过出租广告位,以盈利为目的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其唯一宗旨,更不能一切向“钱”看,致百姓生命健康于不顾,成为假药广告的“帮凶”。这样不仅会丧失网络平台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信力,而且难以得到长久发展,必遭严惩。在网购商品时,购买者也要擦亮自己的双眼,仔细斟酌生产厂家、日期以及有无合法商标,摒弃“盲目从众”的心理,不要只看广告不看“疗效”,随意听他人蛊惑,跟风似的挑选保健品、药品这些关乎生命的“宝贝”。一经发现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践行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假药”想“转正”?是可忍孰不可忍,全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多方协作,彻底肃清药品市场,从而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益,营造医药行业风清气正的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