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2015年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的保健品酒,竟然还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日前,深圳福田警方联合深圳市场稽查局药品稽查处,在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协助下,经过一个多月侦查,捣毁了这条非法“保健酒”的产销链条,刑拘9名嫌疑人,涉案价值近千万元人民币。(5月3日澎湃新闻网)
一瓶“清宫御酒”,不过是“加料伟哥”。黑名单也列了、小作坊也查了,问题保健酒还是在市场上天女散花着。及至2017年8月,深圳市场稽查局药品稽查处、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将线索提交给福田警方,警方立即展开调查。于是,顺藤摸瓜,“瓜熟蒂落”。
值得一说的是,也就是在刚刚,深圳警方打掉一个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的犯罪团伙。警方称,此案告破,阿里主动推送线索和大数据分析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警企合作在打击食药假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周之内,深圳警方两次点赞阿里打假特战队,两桩大案皆得力于警企合作新模式,起码说明一点——大数据打假,让“天下无假”成为大概率的可能。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呼声渐次成为共识;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依然有《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的提案》等延续呼声。道理不言而喻:一方面,打击假货不彻底,将成供给侧改革掣肘,戕害消费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最终是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在“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的现实命题之下,假货支撑的暴利逻辑,不仅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等进程,更会对一线科研技术人员产生“逆淘汰”,成为大国崛起的负能量。
数据即财富,数据亦是力量。今年初,《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向司法机关提供线索,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图像识别算法可每日识别商品图片约6亿张,其中OCR识别(文字识别)每秒扫描图片文字23546287个,相当于501本《康熙字典》”的惊人事实。一句话,数据技术已经转化为打假的直接推力。
2017年1月,阿里巴巴大数据打假联盟成立,这是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一年多来,从“大数据打假地图”到“13省市联合阿里开展大数据打假”,从“准备起诉100名售假者”到“攒酒局打假”……政企合作、警企合作,群防群治、社会共治,各界联手创新出打假治假的新范式。上世纪60年代,“枫桥经验”举世闻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最终“实现捕人少,治安好”。时下,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与各地行政及司法机关密切配合,拓展出新时代大数据打假的“新枫桥经验”。
清水长流,方能岁岁安澜。假货不绝,实体难安。大数据打假,不仅在终端治理上让假货难以藏身,亦能沿着数据的藤蔓摸到制假售价的“瓜”。法治信仰、创新价值,必会随着市场澄明而越发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