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工商局开展“打假冒保春耕”行动 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管局抽检劳动防护服8批次 2批次不合格 长沙查获假冒伪劣日化品4.6万余件买到假劣品可投诉 安徽省六安市抽检:2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广东省清远市市场监管局抽检511批次食品 7批次不合格 中消协公益诉讼告雷沃重工欺诈 称其生产严重超标摩托车 食药监总局:严查药品临床试验数据造假 微信代购假货多 维权渠道不畅通 前5月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500余起 公安部部署开展为期半年集中打击行动 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缘何屡打不绝 违法成本低收益大 福建泉州有效商标注册量达50万件 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河北沧州:让知识创新成果获最大限度保护 湖南省张家界市市场监管局:2批次饮料抽检不合格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坚持把突破核心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8家企业产品抽查连续两次不符合标准 四川省达州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47批次 2批次不合格 假药案动辄“特大”的警示 连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口岸卖假烟现象屡遭游客举报 河南省食药监局:19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构建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陕西西安市灞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1批次豇豆氧乐果超标 全球知识产权生态大会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专利法执法检查 知名品牌童装近三成不合格 山西首家基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河南注册商标近42万件 新增5处商标受理窗口月内启用 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02批次 不合格7批次 专家介绍卢森堡专利法律对发明的可专利性和其他方面的规定 上海:“法制”校园 从“小”维护知识产权 人民日报:共同守护网络餐饮安全 吉林省工商局抽查流通领域鞋类商品35组不合格 广东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 四川省食药监局: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自己抄自己不算抄?也许你该了解下著作权的三类许可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923批次食品 不合格14批次 广东深圳前海商标受理窗口、市外企服务工作站前海站启动 商务部等18部门关于开展2016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自己的婚纱照版权不归本人 发上网还可能侵权 辽宁省大连市市场监管局:野生扇贝等8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9批次劳动防护用品抽查不合格 湖南岳阳经开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跑出“加速度” 朋友圈购物火爆 剖析售假案4大特点 神州数码作假遭举报 被罚3年不得参与政府采购 商务部召开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经验交流会 英知识产权局宣布程序截止期限延长的结束日期 河南省药监局:13批次药品抽检不合格 黑龙江省抽检:标称大连渔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即食海蜇丝不合格 老年旅游侵权五花八门,维权意识待提高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样品453批次 不合格5批次 法治日报:知识产权属核心竞争力 司法保护惩侵权促创新

追捧或否定职业打假人,不如引导向专业打假人转型

315,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及消费者维权的话题又成了关注的焦点。在重庆,因为一种汤料的外包装上未标注适宜人群,职业打假人胡高与厂商、超市已经多番对簿公堂。另一种辣条也被胡高以“添加了非法添加剂、违反《食品安全法》”为由投诉。如属实,一袋数元购入的辣条将获赔千元。(3月16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职业打假人带来的争议可谓不小,其很多行为带来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有职业打假人并不针对假冒伪劣等产品质量问题,而是选择那些广告语、标签不规范且售价很低的商品买假后索赔;有的职业打假人则在买假后与商家私下协商,“收钱噤声”;甚至故意调包商品并敲诈商家,极大地浪费行政、司法资源。

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

职业打假群体的兴起主要源于商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欺诈销售的泛滥,及普通商品“假一赔三”且不低于500元、食品药品“假一赔十”且不低于1000元等规定。特别是,根据司法解释,特定情形下,在食品药品领域,消费者“知假买假”,仍可获赔。

这些规定未否定知假买假,且将那些质量合格但标示错误的产品也列入范畴,激发了部分人的“维权”热情,罔顾道德和社会责任,利益至上,专门挑选那些不需要专业判定,而在广告语、标签等问题上存在瑕疵或几元可获赔千元等“性价比”较高的商品索赔牟利。而对于真正可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商品质量问题,他们无力也不愿打假维权。

这就导致了奇怪现象:充斥市场的职业打假群体越来越多,但制假售假现象并未得到遏制,消费环境未得到改善。职业打假群体似乎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正当基础,和诉求应被支持的法理依据。

近期的一些报道也透露出,职业打假群体有被严格规制的倾向。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强调,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实践中,有人因持续购买低价商品高价索赔被以敲诈勒索罪刑事拘留,有人因知假买假被驳回10倍赔偿的诉求。

那么,是否有必要全盘否定职业打假群体呢?恐怕不能。要知道,那些制假售假的商家显然比知假买假者更可恨。在两者之间,法律的天平显然应倾向后者,而非放纵前者。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本来就不对等,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普通消费者,受限于技术、时间、金钱等因素,不可能与商家较真,大多放弃索赔,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又没有充足的资源打击违法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知道职业打假人队伍“猫腻”不小,但不少人仍持肯定态度的原因。

如果能够对职业打假进行规范,剔除那些专门针对瑕疵商品下手的“碰瓷者”,鼓励、支持那些拥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技术,能够向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家说不的专业打假人,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将客观上提高商家违法成本,减轻监管部门压力和普通消费者的风险。

可以说,我们的市场不缺职业打假人,而是缺少专业打假人。不妨在否定投机钻营的低端职业打假之时,规范引导其走向类似“赏金猎人”的专业打假人。并划定行为规范和业务边界,如仅可在商品质量和明显欺诈方面享有“假一赔十”的索赔权或有偿举报权。这样才能让职业打假市场不再鱼龙混杂,让专业打假人斩头露角,遏制不良商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