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苑书屋位于北京怀柔交界河村,外侧覆盖有木柴,与周围树林环境融为一体。它被美国一家网站誉为“中国地区唯一上榜的‘世界最美图书馆’”,吸引不少读者前往参观。昨天有文章称篱苑书屋充斥大量盗版书,引发网络热议。目前执法部门已责令书屋暂停营业,并对涉嫌侵权盗版图书进行取样鉴定。(9月20日人民网)
篱苑书屋陷入“盗版书风波”这件事,能够反映很多问题,关于打击盗版图书的,关于图书捐赠者素养的……笔者想到的,则是篱苑书屋的运营管理问题。
首先,是支持后续运营的经费不足。篱苑书屋由香港陆谦受信托基金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建设,目前书屋归所在村庄所有,为公益性质,每周六和周日开放,不收取费用。书屋的第一批图书由设计师李晓东老师的朋友捐赠,在后续运营中没有资金进一步投入,无力购买新书,也无法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归纳和管理。因此,盗版书籍能够混入其中并不稀奇。
另外,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从书屋曾举办的“三本换一本”的爱心书籍漂流活动和现在3万藏书量不难看出,篱苑书屋的管理团队是相当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但是由统筹所有事务的义务馆长潘希和村民、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明显不够专业,在能力、精力、人力均有限的现实面前,书屋的管理无疑存在短板。
另外,是自我检测和反馈机制欠缺。篱苑书屋每周都会迎来很多读者,既有外来游客又有当地村民,为何没能在问题全面爆发前发现并排除隐患呢?因为书屋没有建立针对日常管理和服务效果的反馈机制。图书馆是典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如何从广大的受众那里接收到有效的服务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是对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验。
陷入“盗版书风波”是篱苑书屋的问题,但绝不仅仅是篱苑书屋的问题。政府一直在提倡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篱苑书屋陷入“盗版书风波”一事却让我们看到,参与进来容易,如何在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却并不容易。如何实施监管,通过什么方式提供帮助,怎样引导他们持久地发挥力量,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张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