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事件仍在发酵。尽管连发三文,用“问题我都认,员工不背锅,责任高层负”的超好认错态度博得了近半数消费者的原谅,并再次成为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但继北京两家门店被媒体曝光“后厨门”之后,新加坡的海底捞门店也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曾经被捧为“业界神话”的海底捞这一次可以说是跌下了神坛。
海底捞号称拥有9个检测门店食材的实验室,做到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控制全程冷链供应风险;除每天自查外,下设200余名食品安全检查员负责每月两次的突击检查,而这些检查得分将直接和员工薪资挂钩。但在如此严苛的制度之下,海底捞的食品安全问题仍是屡禁不止。打开海底捞的官网,其“自曝”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包括小米椒长毛变质、员工使用自来水配制西瓜汁、员工换完垃圾袋后未洗手直接上岗操作、上菜房员工带创可贴操作没有套一次性手套……此外,今年4月,在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检查中,海底捞还被发现存在粗加工间存放草花饰品,冰箱内生熟食未分开存放,冻库标签标识不清等问题。
作为一家主营业务为餐饮的公司,食品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公关手段再高明,服务再是“好到变态”,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而言,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消费者关心的还是吃的是否安全、安心。很难想象,一位堆着满脸真诚笑容的服务员,端来的食物却是被老鼠刚刚爬过,送来的漏勺曾用来掏下水道,这样的笑容难道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每一次都真诚道歉,过不了多久又旧病复发,这样的道歉到底有几分诚意?及时承认错误,是企业良心,但纵容从来就不是善良。海底捞应该反思的是,怎样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成为自己的污点。
餐饮企业在资本市场向来没有坦途,大抵因为资本的嗅觉远比消费者敏锐,取得资本的信任也并非高超的服务手段和公关技巧能够胜任。目前市场上的餐饮概念股屈指可数,多是如全聚德、西安饮食这类老牌国企,而顺峰、嘉和一品等多家大型餐饮企业早已铩羽而归。海底捞的上市之路也堪称坎坷,几番运作之后,仅拆分调味品企业颐海国际在港上市,而非其主营的火锅业务。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严明航曾分析,海底捞上市将面临三大风险,除季节性风险、潜在竞争对手风险之外,还将面临食品安全风险,而食品安全是餐饮业普遍面临的重要风险。一语成谶,在此次“后厨门”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以及信任危机之后,看来海底捞的上市仍是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