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 “ 315 打假” 和那些深恶痛绝的行业乱象 常州等8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青海省78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甘肃平川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汇报会召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发布简化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材料便利申请人通知 谁的《好声音》?版权之争唐德、灿星各执一词 江苏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品不合格 美国苹果公司与英国芯片制造商签署知识产权许可协议 北京市食药监局抽检水果33批次不合格样品1批次 湖北省药监局公布6批次不符合标准规定药品信息 天津市北辰区抽检167批次食用农产品 不合格6批次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抽检13个大类40批次食品样品 不合格6批次 “黑五”跨境大促登场 市民海淘须防陷阱 云南省昆明提升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变现”无形资产 摸一下就变色 本田申请变色车窗专利 强化版权意识促进陶艺生肖发展 跨平台“搬运短视频”牟利 当心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美国专家介绍与他人分享商业秘密的正确方式 消费维权新媒体研讨会在京召开 《贾平凹散文选》土耳其语版权签约仪式举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食品监督抽检和餐饮服务食品监督抽检结果 【社评】品牌“落水”,再打捞就难了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349批次食品 不合格1批次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法俄两国交流商标品牌保护工作 国家网信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率先垂范处置违规账号7000余个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执法工作显成效 四川举办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 安信、欧派等品牌地板被检不合格 泉州海关查扣102万件涉嫌侵权货物 江苏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 设百元话费奖励 陕西西安市蓝田县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云南省发布食安监督抽检信息 曝光37批次不合格产品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学生服装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质监局:2批次塑料膜袋不合格 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局通报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 福建省漳州市工商局抽检:21批次儿童及婴幼儿服饰商品内在质量不合格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结果 福建省质监局抽查4种妇女用品质量 样品合格率为98.02%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45批次床上用品 不合格18批次 江苏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对标找差补短板工作 经行政登记的单位名称并不必然受法律保护 高通在控诉苹果侵权时自曝骁龙845芯片 甲醛超标,童装和玩具四成不合格!银座大润发都被查 日本动漫版权费火影忍者海贼800万起 肯尼亚版权委员会和肯尼亚通信管理局发布联合通告 山东菏泽将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站提升企业和发明人创新 三星苹果专利纠纷 谷歌忙站队 云南省临沧市抽检速冻食品12批次 不合格2批次 安徽省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糕点抽检不合格

反职业打假,我看还不宜过早乐观

管理门店,团队里所有的人都恨职业打假人,因为有管理疏漏,很多时候需要主管自己垫付赔偿,看着那些职业打假的嘴脸,好多主管都心生恨意,“老子真恨不得杀了他们”,但私下里,还只能加微信做好友!因为打假纯粹是敲诈勒索。

对超市来说,打假也影响队伍稳定性,因为分管了排面,出了问题员工只能自己先赔,赔多了,不干了;超市最后会向供应商追偿,对零供关系来说也是成本。从净化行业风气的角度,绝对应当全面叫停职业打假。

但很多事情,存在即合理,道德决定不了利益,只有理清这个“理”,才能解剖这个“存在”。

因为存在巨大的“利”,所以职业打假队伍越来越庞大,许多打假人都是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探路、偷藏、假买、索赔、转移分工明确,最终去索赔的,多数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倍率构成了职业打假人存在的“规则之缝”:

所以,只有“理”不在了,职业打假才可能不再存在。其核心,要理解两个矛盾的问题:

一、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法》公共约束问题

品牌超市经常会接受政府各部门监督检查,做事规规矩矩,从原来的索证工作、到后来的检测室建设、监测联网等一直大力配合,结果监督却出现类似鞭打快牛的局面。打假的各种处罚和协调,造成了劣币绑架良币的态势,所以,从情感上,品牌超市非常愤恨职业打假,也很无奈各种市场监督的介入。

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要保持对制假售假的惩戒严肃性,政府法律需要一种口径,这是公开、公平、公正的需要,从这个逻辑上讲,国家法律必须照顾公共性和道德性,从严规定,这没毛病!超市这个行业及品牌超市这一群体,只能接受!

那问题就剩下超市违法内容的事实认定问题!标准是统一的,但标准的执行尺度却千差万别,大超市做得好,但绝对不完美;小规模超市做得不好,却未被重点关注。背后的动因,是市场监督部门的执法成本和打假者的打假成本,决定着职业打假者一定会盯着大超市!法律尺度只要在,从经济学本性上说,此路无解!

二、解决制假惩罚性赔偿弹性的问题

职业打假人所依据之法律规定,事实上是法理逻辑上的自洽。用三段论来解释:

大前提:国家要严打假,对假货要惩罚

小前提:超市有假

结论:所以超市要受到惩罚

逻辑上没毛病!

但在现实中,不排除某些地方市场监督部门自身懒政心态,嫌麻烦,要求超市尽快用钱解决,出于政绩考虑,害怕网上出现本地区负面曝光;超市自己也害怕在顾客中形成示范效应,害怕网络及媒体曝光。

正是拿捏住了各方心态,职业打假者才会越来越猖狂。无奈,管理部门希望超市用钱消除麻烦,超市希望员工搞定,员工希望供应商买单,甚至有些超市寻求当地“地头蛇”的保护。

我们从感情上很能理解超市和品牌商的愤恨,但当下要破解这个逻辑自洽,关键还是要超市自身质量过硬!只要你有假,惩罚性赔偿同样难以避免。

所以,从上述两个维度来判断,最高法办公厅的法办函,预计还是难以根本上解决大超市的困境:

1、首先对普通消费品和非普通消费品领域很难界定。像三聚氰胺发事的奶粉、地沟油问题的油品、毒胶囊的治理要求不都是普通消费品吗?

2、对普通消费者和职业打假者如何从法律层面认定是个问题。国家和企业都不能给顾客发个证吧,你知道他是职业打假的他就买东西了你不卖?

3、对是否知假买假也很难界定。他说我不知道这是假的,你如何认定?

4、敲诈勒索与合理赔偿的界限也难界定。打假者利用的是规则,国家法律规定的规则,当然恶意者除外。

5、应对恶意打假监督成本过高。超市不能全程陪打假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所以,任何一项决策都有成本投入的问题。并且,当下职业打假人在做越来越多政策和国标的专业研究,他们已有的沉没成本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轻易退场,像毒贩一样,他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应对策略。

所以,行业不得不警惕!而反观超市方,目前国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为品牌超市群体开设小灶,行业组织可能也缺乏建立反打假联盟的意愿,各超市自己也缺乏应对的专业体系。打假,事实上形成了专业对不专业的局面,打假者以此谋生,而超市方只是认为这是个麻烦。

那么,解决一切的核心,只有假不再存在,或者所有人都更加积极的打假,而不是相反。

1、国家或行业协会建立自律性打假联盟,主动提出打假问题警示,让超市自检自查。目前很多超市不了解打假者的专业角度在哪,超市不可能把很多国家标准一一研透,而如果有专业咨询,损失规避心理决定超市一定有强烈的意愿去改正和执行。

2、国家真正从生产领域管控可能的造假问题。

3、法律法规层面对超市正常的品质或风险提示予以支持。

4、建立食品安全保险制度,用专业对专业。

此外,我们有些相对成本更高些的、略显理想化的建议:

1、建立食品问题质量等级认定制度。

相对而言,超市自身查证、标准执行、检查管控成本更小,国家或地方市场监督检查部门可以建立危害等级认定制度,关键性管控高危害事项,对于一些标识性、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建立登记备案制度,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优秀超市的合法权益。如红酒,几乎大部分超市做不到陈列卧放或倒放,但储存标识这么写了也会被打假。

2、建立损害赔偿认定机制。

超市对消费者的一般性赔偿,应只限于已消费商品及由此发生的交通等成本,凡消费者认为需要“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应提供损失举证。

3、建立消费者赔偿大数据或档案系统。

利用当下的新技术,凡超过一定额度的赔偿要求,应当建立全国性消费异常记录。当该消费者出现在其他区域、其他非正常的、重复性购买时,可以认定为知假买假,不予支持赔偿!各地市场监督部门也从第三方角度处理消费者赔偿事宜,建立投诉者联档系统。

4、鼓励超市对于敲诈勒索进行报案。

5、国家从技术标准层面改变当下的条码管理标准。

实行“条码+保质期”组合型的新式条码,从根本上杜绝职业打假者掉包、预埋过期食品等下流手段。

综合而言,国家最高法办公厅法办函的答复意见可能是加强反职业打假的开始,但从很多方面,我们并不一定能乐观,笔者绝不是替打假者叫场,道德层面是一回事,背后的经济动因却是本真。改善这一切的核心,是提高职业打假者获得赔偿的成本,阻断非法获利的驱动因素。

当然,法律层面给予一些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氛围导向,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行业及企业,未来都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联商网 上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