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联合开展的2016年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显示,逾一半的被访市民在食品消费过程中曾经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虚假或夸大宣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是被访市民反映最常遇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有不小改善空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诸如三聚氰胺、瘦肉精、毒生姜、地沟油、假调料等等轮番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令“舌尖上的安全”屡遭侵犯的同时,也频频挑战着人们的信任底线。特别是随着网络订餐这一新兴业态的迅速发展,诸如无证经营“黑作坊”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食品安全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食品安全领域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一方面暴露出经济利益驱动之下,食品行业相关市场主体的诚信与道德缺失,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较乏力,尚待完善。
食品安全不仅是事关百姓福祉的头等大事,同样也关乎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政府与国家整体形象,不容小觑。种种事实与经验表明,由个别企业的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足以波及整个行业乃至经济发展。近年来国人对进口婴幼儿奶粉的空前追捧,便是典型例证。食品安全问题俨然已成为最亟待破解的“民生之痛”。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食品安全”列为2017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可谓是顺民心之所向,应百姓之所想,凸显出我国政府以重拳出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坚定决心。
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源头治理尤为紧要。应通过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绿色、无污染,这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的基础所在。同时,也要尽快建立食品行业企业诚信档案,并进一步提高失信企业违法成本。唯有通过有效监管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营造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发展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食品消费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另外,还要畅通食品安全的监督投诉渠道,通过充分发挥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力量形成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全社会合力,食品安全这一民生“痛点”的解决将是指日可待。■李琳/文